谈刘备吞吴之失

作者: 轩冕 | 来源:发表于2019-01-20 22:21 被阅读37次

    刘备攻下汉中,兵精粮足,士气高涨。孙权暗中联合曹魏,杀了关羽夺了荆州。而此时曹丕篡汉,把汉献帝赶下皇帝宝座,创立魏朝。而张飞又因催办素袍白甲被帐下将领范疆、张达砍了脑袋,范疆张达带着张飞脑袋投奔了孙权。

    一连串的事情在短时间发生了,刘备脑袋犯懵。关羽张飞名为君臣,义为兄弟,此为私仇。曹丕篡汉,而刘备名为中山靖王之后,此为国仇。诸葛亮、赵云都劝刘备忍耐私仇,起兵恢复汉室,举起义旗,汉室的耆老故旧也许还有部分会顺应大义。虽然兴兵不一定能立刻推翻曹魏,但是至少在道义上占了据高点,曹魏的边境守将也许会带兵投靠。

    孙权杀了关羽后也知道闯了祸,把叛将范疆张达和张飞的首级送归蜀汉,并送来和解的信号。刘备在内心可能预先估测了下:1.曹魏领土广大,兴兵讨伐曹魏不见得能获利。2.周瑜之后,吕蒙能力一般,陆逊还名不见经传,孙吴政权军队指挥能力偏弱。3.己方刚打下汉中,兵精粮足,士气正盛,孙吴的兵力不及蜀汉。蜀汉攻打东吴取胜概率比较大。4.取了东吴就把江南和四川连成一片,和曹魏抗衡本钱更足。

    所以刘备固执己见,以复仇的名义起兵伐吴,其兵势惊人,起先攻下东吴许多城池。孙权发现无人可用,再次破格使用陆逊为大都督。陆逊采用“避其锋芒,扼其士气”,派重兵控制要隘,令刘备进退不得,让战争处于相持状态。而后刘备部队因不耐酷暑,依丛林安营扎寨,被陆逊火烧连营而一败涂地。刘备失败后无颜面回成都,死于白帝城。

    刘备起兵伐吴并非因兄弟义气,而是他自己盘算的结果。但是他高估了自己的用兵能力,低估了陆逊这个毛头小子。陆逊年纪不大而用兵老辣,在夷陵打败刘备,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立马回头防备曹丕抄他的后路。而刘备在没遇见诸葛亮之前,经常打败仗,他自身独自领兵能力也一般。他自以为“用兵老矣”,陆逊也称刘备为“猾虏”。刘备败在自视过高,诸葛亮说:“如法孝直在,必能制约主上东行,如不然也不至于倾覆如此”。这句话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刘备平时也不是那么容易接受别人劝谏,另外诸葛亮也懂得刘备用兵并不高明。诸葛亮看出问题了所在,可是他分身乏术,他必须镇守成都这个大后方,否则曹丕派人攻击汉中的话就是腹背受敌。

    刘备从战略眼光上不如汉高祖刘邦,也比不上汉光武帝刘秀。刘邦刘秀都能忍辱负重,刘邦在和项羽僵持之际,韩信要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刹那间压不住火,说:“老子我危在旦夕,每天盼星星盼月亮等你救援,这个时候要我给你封王?”而在张良踢了他一脚后,他忽然就明白形势逼人。自己目前根本制约不了韩信,不封韩信就等于多树强敌,他即刻改口:“要封就是真齐王,假齐王封了做什么?”所以张良很满意刘邦的纳谏能力,说:“沛公殆天授也。”刘秀的亲哥刘縯被更始皇帝杀掉,刘秀虽然取得昆阳战役大胜,回到朝廷不敢居功自傲,也不敢表露不满。每天晚上以泪洗面,白天强颜欢笑。渡过艰难岁月,保全自己,最后刘秀诛灭群雄,成为东汉开国皇帝。

    刘备要仿效光武帝刘秀,但是战略眼光和个人能力严重不如。兵法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刘备少算了孙吴的人才贮备能力,没料到东吴有陆逊这样的英雄豪杰。另外孙权刘备也同时违背了《隆中对》的战略,盟友之间先刀兵相见。孙权认为“刘备寄寓,犹似养虎”,而刘备认为孙吴兵力孱弱,可取而自肥,互信度不足,所以最后曹魏得利。杜甫诗云: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刘备如果出兵伐魏而不伐吴,纵然不能取胜,也不至于有大失误。忍一时之气,连接东吴攻魏则胜负尚未可知,至少三国鼎立之势会持续更久。在军力鼎盛时期败于夷陵令蜀国国力大损,国威大挫,所以孙子兵法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此为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刘备吞吴之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kwf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