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on今年十一岁,他小时候的启蒙教育读本是孙瑞雪的《爱和自由》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7172/badc536e9b649865.jpg)
该书的中心思想是: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自由。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7172/f08901481d3989ee.png)
道理就是这么浅显易懂,清晰明了,真正能实践下来的人并不算多。
前几天,关注了一个话题《洞察与反思》,通过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言行举止的观察分析,可以引申出很多简单又深刻的问题,比如:
我刚才为什么那样说?
我刚才为什么会生气?
我刚才为什么会害怕?
我刚才为什么会心生厌烦?
如果我是对方,我会有怎样的感受?
你刚才为什么那样说?
你刚才为什么会生气?
你刚才为什么会害怕?
你刚才为什么会心生厌烦?
如果你是对方,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经过一段时间的洞察训练,你的反思能力会有质的提升,作为反思的高级技能,你也可以虚拟出“另一个自己”,一个更加公正、理性的你,对现实中自己的所思、所讲、所为做出客观评价。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7172/340c35611fac3c9f.jpg)
为什么要讲洞察与反思
《爱与自由》的书籍简介里说,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
如果我们没有识别这些情感与情绪的能力,一厢情愿地说爱又有什么用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7172/2272637bcee06de1.jpg)
爱,就是要给予对方所需要的,对孩子对此,对伴侣亦然。
除了爱,为什么还要有自由
小孩子初到人间,没有任何的边界与规则概念,不加限制和引导的话,可能真的遇见老虎也不会害怕的。
自由的尺度不好拿捏,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个简单的法则,即
不伤害自己
不伤害他人
不被他人所伤害
在这个框架内的所有事情都可以让孩子们做的,只是不知道你有没有这个胆。
被家长和老师用惩罚所教育出来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很乖,因为惧怕成人的威严,要么背面更捣蛋,要么真的很木讷。
而且,长期被约束的孩子,一旦拥有了自由,就会变本加厉地去做那些被限制的事情,原因可能是心理需求,也可能是报复。还有,家长们的拳头总有一天会有失灵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7172/b9fe35025980bdaa.jpg)
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鲁迅曾说,中国人的孩子是工具,是用来给父母脸上增光的工具,是用来光宗耀祖的工具。
学习成绩看分数就行,名次就不要再比了,大人们需要的优越感还要靠大人们自己去争取的。
书里还有”精神胚胎“的概念,孩子其实是在以“精神内核“独立的发展自己,爱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对等,我们对待孩子应该像仰望满天繁星一样心存敬畏,更注重自己的言行,更注重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家长自己的人格成熟且独立的时候,身教的作用就远远大于言传,也更具有说服力。
让他人做自己
微信文章《所谓孩子,不过是暂住在家里的”房客“》,这篇文章里将孩子类比为家里的VIP房客,当然,租期大约为十五年。
假设我们去宾馆,工作人员不会随便问你要去干嘛,接下来打算是什么,计划如何出行,因为他们懂得那是打扰,而不是真的关心。
服务业行规只有一条:客人有需要时满足他,在不了解需要时别打扰他。
这一种要求其实是很高的。因为要把孩子真正当做一个人、一个贵宾来看,而不是某种附属品。
既然是宾馆,孩子是我们的客人,就总有分离发生,这样的分离往往体现在青春期阶段(10-15岁)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继续改善环境与伙食、提高卫生条件和设施,增强自身服务水平和修养,做我们自己的事情,下次客人遇到挫折和困难、需要休息和调养时,自然会回到我们的宾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7172/ff8eebf93a60cafd.jpg)
每个人活着的意义之一,就是要完成属于他自己的使命,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最大的不尊重就是人为地去干扰这种使命感。
尊重孩子自己的旅程,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我们心中的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