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42018/ee0750e8294aa564.jpg)
我每一次去图书馆都带着探险、寻宝的心态,到地方之后再按照当时的心情挑选自己想看的类别和书本。心情好的时候,我能往车里搬上二、三十本书。但常常到家之后,自己还能看得上眼并能坚持读完的只有那么两三本。
虽然这样选书的效率很低,但我时常安慰自己这种选书方式让我不花一毛钱就能享受到其他女人们逛街时才能享受到的乐趣:在商店里看着啥都想买,回家之后还是觉得每一件都有些不称心,觉得衣橱里缺了最该买的那一件。
和很多女孩子不一样,我并不享受漫无目的的逛街,但逛图书馆为我填补了这种乐趣。当然,逛街和逛图书馆不一样的地方是,当我把二三十本书再原封不动搬回图书馆时,不会遭到谁的白眼。
《小资女艾蜜莉 - 我的资产翻倍存股笔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我发现并且读完的。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买卖过股票,也不懂股市中的专业名词和风云变化。我对股票的所有印象全部来自我身边的同事和家人:有人向我哭诉股票被套牢之后的无奈,也有人赚到老家买房的首付邀我一同庆祝。在这个神奇的战场上,有我看不透的欢喜和忧伤。
因此当我翻完这本毫不起眼的 《小资女艾蜜莉 - 我的资产翻倍存股笔记》时,我很诧异自己把它读完了。
我没有办法从投资的专业角度来评价这本书给出的建议是否离谱,但是读完之后,我这个门外汉的心里居然生出一种想要了解、尝试股票的蠢蠢欲动。
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作者的炒股实践经验,倒是她对股市和金钱的态度给我很多启发。
决定投资成败的因素,常常不在技术层面, 而是心理层面。
人类是非理性的,当我们购买彩票的时候,我们坚信自己能中;当我们出门走路的时候,我们坚信自己不会被车撞。两者都是小概率事件,而我们却在自己大脑中给自己指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在投资这个密切关系到切身利益的过程中,作者为了减弱非理性因素对的影响,给自己设置了非常详细的选股机制:
- 只选上市时间超过10年、营收与股息配发稳定的股票。
- 以ETF、大型股为主
- 不选产业变化快速、竞争压力异常激烈的产业
- 排除新创产业
- 不选择热门股
- 选择产品以及商业模式经久不变而且好理解的股票
- 不选国外回台第一上市以及第二上市的股票,也就是F开头的股票和TDR
- 不选择老板以及经理人没有诚信的企业
- 选进一些企业经营稳定的景气循环股
- 加入个人偏好的限制条件
以上短短百八十个字里,有许多我看不懂的专业名词,但是我能看懂这样一个流程,就像是一个公式。公式是没有感情的,给它同样的数据,它就一定保证每次都得到同样的结果。
根据这样的选股标准,很多潜在的好股似乎也会被排除在外。但作者也很明确地表示,自己选股的目的不是抓住所有可能获利的股票,而是在保证自己不受损失的基础上获取利益。
她的收益一定不是最高的,但是她从中展现出来的稳重和有所取舍,很是吸引我。
因为金钱不是用来积累的,而是用来增加人生体验的。
最近我动了心思想要学理财、学投资,在这个过程中时常想起这样一个问题:金钱到底是什么?
艾蜜莉的书里这样说:钱财和人生之间有着很微妙的关系,如果用比喻来说:人生是一趟精彩的旅程,而钱财像是汽车的汽油。没有油,汽车就不能跑,但总不能整趟旅途只去加油站吧。所以,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赚钱,钱是拿来运用而非拥有的,赚钱的最终意义是为了让我们可以运用来体验更精彩的人生。
是的,我想学习投资股票也是为了能够赚钱,理直气壮的赚钱、理直气壮地体验自己想要的精彩人生、在必要时能够像Lucy Liu一样甩出一把fxxk you money!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2018/4a2e044979e7a8e3.jpeg)
在三十岁这个年纪,越来越觉得“中产阶级”是个坑。记得最早接触到middle class这个词时,觉得这是一种实力,是稳定的一种体现。但后来当自己通过努力也进入这个阶层之后,尴尬得不愿在这里久留。
《小资女艾蜜莉 - 我的资产翻倍存股笔记》这本书中关于炒股的操作内容我能记得的不多,但是我记下了这本书在我心里点起的小小火苗。
感谢阅读
作者:当当欢乐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