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与知识人生
为什么说读书量计划是一种不聪明且勤奋的行为?

为什么说读书量计划是一种不聪明且勤奋的行为?

作者: 摇小灰 | 来源:发表于2016-02-15 19:17 被阅读1099次

    一到年底或年初,朋友圈里总会有一段时间疯转各种各样的读书清单:《30岁之前,改变人生的20本书》、《2015年我读了近百本书,唯独偏爱这十本》、《过年宅在家,他们都在读这10本书》、《没有好书单,过不好这一年!》……粗粗翻了翻朋友圈,随手便能找出十几条类似的文章;不用说,书商肯定也来凑热闹,各大网上书店都少不了“寒假屯好书,悦读一整年”类似的广告语。于是你两眼放光把这样的文章放入了微信收藏夹,然后等到明年把去年收藏的文章再收藏一遍;于是你脑门一热屯了几十本书,然后拍照发条朋友圈代表你读过了。

    上面描述的应该是大多数人的状态。但是,我们周围应该也不缺乏这样的人,一年过后会晒自己这一年读了多少本书,有的是五六十本,有的是一二百本,我见过最多的则是五百本的。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人读书量真的是非常庞大,非常人所能及,我本人艳羡不已。但是,这样的人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大神级别的人物,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另一种则是题目中所谓的不聪明且勤奋的人。

    为什么司机的知识是不可信的?

    为什么一个人一年读几十本乃至几百本书,有可能是勤奋但不聪明的人呢?答案很简单:单纯的高阅读量并不能真正提高你的认知。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读书的方式相当文艺范,跟谈恋爱似的,读一本书就像是一场艳遇。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的名字很合自己的胃口,读了;在书店看到一本书封面很漂亮,读了;在一篇文章里偶然看到一本书,读了……

    这样的读书方法是很杂的,没有目的,没有问题,没有逻辑,没有体系,最终的结果就是你讲变成一个“司机”。什么意思呢?大家都坐过出租车,应该有类似的感受:很多司机给人的感觉是博闻强识、见多识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简直没有什么他不知道的,你跟他聊什么他都能跟你聊两句,这就是司机的知识框架。但是自己的知识你能相信吗?相信你就太naive了。

    一个人如果每天大量接触媒体,你就会获得大量的信息,你每天看微博微信的阅读量不亚于读一本书,但区别在于这些信息都是碎片化的,长期接触这样的信息源你的认知体系也是碎片化的、凌乱的。也许你会问,书不是碎片化的,为什么读书多也有可能成为“司机”?这是因为,碎片化永远是相对而言的,如果读书不成系统,那么单独一本书的信息仍然是碎片化的。很多人看书首选畅销书,因为好读,但是受制于如今的出版环境,畅销书大多是消遣性读物,信息冗余度高,信息密度低,这样的书本身就有碎片化的特征。另外,如今的很多书都是一些专栏、短篇文章的合集,一本书由几十篇小文章组成,那么这样的书跟读博客、看杂志有什么区别?最后,因为读书不成体系,导致的最严重的一个后果便是知识之间的相互孤立,你无法在知识之间创造联系,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在跟别人聊天时,你只能做一个知识的转述者(某某某曾经说过……),而不是一个创造者。

    如何避免读书成为司机的知识?首选,与媒体保持一定距离;其次,读书要经过选择;最好,读书要自成体系。

    主题阅读为什么这么重要?

    我有一个读书习惯,那就是在最近一段时间之内,我有一个明确的读书主题,这个主题可大可小:时间管理、投资理财、明代史、批判性思维,这些都可以成为一个读书主题。比如前一段时间我以“讲故事”为主题进行阅读,所看的书目有:《华尔街是如何讲故事的》《故事》《编剧的艺术》《哈佛非虚构写作课》《南方特稿手册》《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沟通:让故事产生共鸣》等等相关的十几本书,通过这样的主题阅读,我对如何讲故事这个主题有了相当程度的理解,并且这个知识体系是系统化的、结构化的,而不是碎片化的。

    主题阅读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不同书籍对同一主题的论述是不同的,甚至会相互矛盾,你可以通过书籍之间的相互比较、相互印证来判断哪个是正确的,或者哪个是更好的,这就是比较阅读的好处。如果孤立地读书,你就会任人摆布,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万一他说错了呢?所以兼听则明,通过主题阅读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

    主题的选择应该基于你当下的需要或者兴趣,由于你对这个主题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读书的动力问题也就解决了。前面说对书的选择十分重要,主题阅读同样也解决了书的选择问题,得益于我们生存的这个网络化时代,我们有无数种方法对书进行选择,当当亚马逊会根据你的需求进行关联推荐,豆瓣上有读书达人为你开出的豆列,专业人士也会为你开出各种读书清单……因此,文章开头的那些推荐的读书清单好不好,在我看来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这些书是不是同一个主题的,如果是,可以看看,如果不是,置之不理。

    读书应该是一件积极主动的事情,你自己决定读的内容,拿出找男女朋友的心思去读书吧!

    带着问题去读书是效率最高的

    文章开头说过,有的人一年可以读几百本书,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很简单,这些人采用的是问题阅读法,与主题阅读法相比,问题阅读法目的更加明确,是为了解答某个明确的现实问题或者心中某个疑惑而读书,这有点类似于研究生阶段的读书方法。主题阅读非常好,但是主题阅读仍然有两个明显的缺点:其一,主题阅读是一种注重广度而深度不足的阅读方法,旨在对主题全面涉猎而不在某一点深入;其二,主题阅读由于围绕着同一专题,很多内容可能是重复的。

    问题阅读法完美解决了上面的两个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目的十分明确,在某一点上深入下去,就像做阅读理解一样,阅读时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阅读效率极高;问题阅读可以避免重复阅读,看书之前先看目录,类似章节略去不看,只看新内容的章节,这同样也节省了大量时间。

    罗胖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说:中国人传统的知识观念是“全知道”,认为一本《论语》便涵盖了世界上所有真理;西方世界的知识观念是“不知道”,明确承认世界的未知性是永远存在的。其实,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有着明确的“知道”和“不知道”的界限,真正精通那就是知道,一知半解那就是不知道,否则,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那就成了“司机的知识”。

    我大天朝的砖家,如果能明白这一点,该多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凌晨九点十分:嗯,有类似体会,最近在写论文,问题阅读很有效果~
      • 元勰:我的理解也是这样的。我渐渐的不会拿到什么就读,首先明确读这本书的目的。二者,我开始重复读。大部分好书一遍根本看不懂的。
      • 贵人吉吉:我们是闻着读,读的是味儿
      • 素食跑步:看来要慢慢尝试主题阅读了!
      • 慢慢的角落:“主题阅读”四个字点醒了我 :+1:
        摇小灰:@小桔灯的燕窝 :clap:
      • 妮娜读书:主题阅读,问题阅读,好棒!
        摇小灰:@终身美丽的猪 对你有帮助就好~
      • pursuedreamz:有感触
        摇小灰:@7abe88a943d7 :+1:
      • 羅蘭之貓:窃以为这种思维首先必须通过阅读一些“碎片”作为起步,然后提升阅读趣味,进而有所筛选与分类。
        个人认为哲学对这方面帮助很大。
        羅蘭之貓:@羅蘭之貓 很多时候良师难求。
        摇小灰:@羅蘭之貓 如果单靠自己的话可能需要像你说的这么做,但是如果有高人指点或者请教靠谱的人会大大缩短这一过程
      • 0e6125739815:大好,学习了。
        摇小灰:@DamonDang 请持续关注~
      • 维维奈何:好文章
        摇小灰:@维维惬意 谢谢!
      • f1b1044c7e4b:好文。
        摇小灰:@幻兮月 谢谢~
      • 时空轮:我以前读过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书中观点有不少和文中一致。的确,想要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就要进行主题阅读!
        时空轮: @摇小灰 共同进步
        摇小灰:@时空轮 谢谢你的推荐,我会去阅读的
      • 鸭梨山大哎:说的好~
        摇小灰:@鸭梨山大哎 觉得写得好就请随手点个喜欢支持一下吧:kissing_heart:
      • 有酒只愁无客:深有体会,很赞同这篇文章,想要研究某一方面的知识,系统地学习很重要。但我觉得对于常识,碎片化阅读也可以,但前提是你十分需要这种常识。
        谢攸之:@有酒只愁无客 我觉得对于常识性知识,从生活中学习会更有效率。学习不只限于读书,看电视、跟朋友聊天、路上…等等的生活场景中每时每刻都能接触到不同的知识,只要善于观察和总结,总能发现些自己值得学习的新鲜知识。当然,要能学到手,关键在于用。必须随学随用,才能铭记于心,并在短时间内转化为自身技能。
        摇小灰:@有酒只愁无客 对,但是大多数人缺乏这种认识,而且碎片化阅读要想形成系统认识所需要的时间成本非常高
      • 蜜糖Mito:看了你两篇谈到主题阅读的文章,这篇更让我深有感悟
        摇小灰:@蜜糖Mito 谢谢支持啦,以后还会有一系列关于读书心得的文章
      • 杯酒857:嗯,同意你的观点,那我想问一个问题。进行主题阅读的时候,是一次就一个主题好呢,还是可以多个主题同时进行呢?比如说我想研究的主题有时间管理、营销,可不可以同时读这两种类型的书呢?
        杯酒857:@蜜糖Mito 好的,我最近就在准备着,列了书单。谢谢解答
        摇小灰:@阿妧 可以同时进行的,但是不宜同时进行过多,我在实际阅读中就是两三个主题同时进行的~
        蜜糖Mito:@阿妧 好像高考同时复习语数外政史地六门,还是hold得住,虽然例子不够恰当,但这个问题完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有的时候同时读两个主题完全可以互补,比如通过这个系列的书籍恰好回答了你对另外一系列书籍的疑问。知识都有相通之处,就像读历史,对任何主题的见解都有帮助。
        这只是我的见解,也有人也许一次读两个主题就会混乱。
        水深不深问大象和问兔子得到的答案截然不同。
        所以问楼主~不如自己亲自一试呀~

      本文标题:为什么说读书量计划是一种不聪明且勤奋的行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ep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