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年底或年初,朋友圈里总会有一段时间疯转各种各样的读书清单:《30岁之前,改变人生的20本书》、《2015年我读了近百本书,唯独偏爱这十本》、《过年宅在家,他们都在读这10本书》、《没有好书单,过不好这一年!》……粗粗翻了翻朋友圈,随手便能找出十几条类似的文章;不用说,书商肯定也来凑热闹,各大网上书店都少不了“寒假屯好书,悦读一整年”类似的广告语。于是你两眼放光把这样的文章放入了微信收藏夹,然后等到明年把去年收藏的文章再收藏一遍;于是你脑门一热屯了几十本书,然后拍照发条朋友圈代表你读过了。
上面描述的应该是大多数人的状态。但是,我们周围应该也不缺乏这样的人,一年过后会晒自己这一年读了多少本书,有的是五六十本,有的是一二百本,我见过最多的则是五百本的。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人读书量真的是非常庞大,非常人所能及,我本人艳羡不已。但是,这样的人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大神级别的人物,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另一种则是题目中所谓的不聪明且勤奋的人。
为什么司机的知识是不可信的?
为什么一个人一年读几十本乃至几百本书,有可能是勤奋但不聪明的人呢?答案很简单:单纯的高阅读量并不能真正提高你的认知。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读书的方式相当文艺范,跟谈恋爱似的,读一本书就像是一场艳遇。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的名字很合自己的胃口,读了;在书店看到一本书封面很漂亮,读了;在一篇文章里偶然看到一本书,读了……
这样的读书方法是很杂的,没有目的,没有问题,没有逻辑,没有体系,最终的结果就是你讲变成一个“司机”。什么意思呢?大家都坐过出租车,应该有类似的感受:很多司机给人的感觉是博闻强识、见多识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简直没有什么他不知道的,你跟他聊什么他都能跟你聊两句,这就是司机的知识框架。但是自己的知识你能相信吗?相信你就太naive了。
一个人如果每天大量接触媒体,你就会获得大量的信息,你每天看微博微信的阅读量不亚于读一本书,但区别在于这些信息都是碎片化的,长期接触这样的信息源你的认知体系也是碎片化的、凌乱的。也许你会问,书不是碎片化的,为什么读书多也有可能成为“司机”?这是因为,碎片化永远是相对而言的,如果读书不成系统,那么单独一本书的信息仍然是碎片化的。很多人看书首选畅销书,因为好读,但是受制于如今的出版环境,畅销书大多是消遣性读物,信息冗余度高,信息密度低,这样的书本身就有碎片化的特征。另外,如今的很多书都是一些专栏、短篇文章的合集,一本书由几十篇小文章组成,那么这样的书跟读博客、看杂志有什么区别?最后,因为读书不成体系,导致的最严重的一个后果便是知识之间的相互孤立,你无法在知识之间创造联系,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在跟别人聊天时,你只能做一个知识的转述者(某某某曾经说过……),而不是一个创造者。
如何避免读书成为司机的知识?首选,与媒体保持一定距离;其次,读书要经过选择;最好,读书要自成体系。
主题阅读为什么这么重要?
我有一个读书习惯,那就是在最近一段时间之内,我有一个明确的读书主题,这个主题可大可小:时间管理、投资理财、明代史、批判性思维,这些都可以成为一个读书主题。比如前一段时间我以“讲故事”为主题进行阅读,所看的书目有:《华尔街是如何讲故事的》《故事》《编剧的艺术》《哈佛非虚构写作课》《南方特稿手册》《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沟通:让故事产生共鸣》等等相关的十几本书,通过这样的主题阅读,我对如何讲故事这个主题有了相当程度的理解,并且这个知识体系是系统化的、结构化的,而不是碎片化的。
主题阅读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不同书籍对同一主题的论述是不同的,甚至会相互矛盾,你可以通过书籍之间的相互比较、相互印证来判断哪个是正确的,或者哪个是更好的,这就是比较阅读的好处。如果孤立地读书,你就会任人摆布,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万一他说错了呢?所以兼听则明,通过主题阅读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
主题的选择应该基于你当下的需要或者兴趣,由于你对这个主题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读书的动力问题也就解决了。前面说对书的选择十分重要,主题阅读同样也解决了书的选择问题,得益于我们生存的这个网络化时代,我们有无数种方法对书进行选择,当当亚马逊会根据你的需求进行关联推荐,豆瓣上有读书达人为你开出的豆列,专业人士也会为你开出各种读书清单……因此,文章开头的那些推荐的读书清单好不好,在我看来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这些书是不是同一个主题的,如果是,可以看看,如果不是,置之不理。
读书应该是一件积极主动的事情,你自己决定读的内容,拿出找男女朋友的心思去读书吧!
带着问题去读书是效率最高的
文章开头说过,有的人一年可以读几百本书,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很简单,这些人采用的是问题阅读法,与主题阅读法相比,问题阅读法目的更加明确,是为了解答某个明确的现实问题或者心中某个疑惑而读书,这有点类似于研究生阶段的读书方法。主题阅读非常好,但是主题阅读仍然有两个明显的缺点:其一,主题阅读是一种注重广度而深度不足的阅读方法,旨在对主题全面涉猎而不在某一点深入;其二,主题阅读由于围绕着同一专题,很多内容可能是重复的。
问题阅读法完美解决了上面的两个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目的十分明确,在某一点上深入下去,就像做阅读理解一样,阅读时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阅读效率极高;问题阅读可以避免重复阅读,看书之前先看目录,类似章节略去不看,只看新内容的章节,这同样也节省了大量时间。
罗胖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说:中国人传统的知识观念是“全知道”,认为一本《论语》便涵盖了世界上所有真理;西方世界的知识观念是“不知道”,明确承认世界的未知性是永远存在的。其实,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有着明确的“知道”和“不知道”的界限,真正精通那就是知道,一知半解那就是不知道,否则,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那就成了“司机的知识”。
我大天朝的砖家,如果能明白这一点,该多好。
网友评论
个人认为哲学对这方面帮助很大。
这只是我的见解,也有人也许一次读两个主题就会混乱。
水深不深问大象和问兔子得到的答案截然不同。
所以问楼主~不如自己亲自一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