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阅读图书馆
《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第一辑)读书笔记

《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第一辑)读书笔记

作者: zl爱思考的芦苇 | 来源:发表于2021-10-30 20:59 被阅读0次

【基本介绍】

《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作者许知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共19万字。

许知远,1976年生,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现供职于《生活》杂志,单向街书店的创办人之一,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全书共分四辑,主题分别是:“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偶像是生意,是符号,是忍辱负重”、“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解”、“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

第一辑的访谈对象有:张艺谋、坂本龙一、李安、徐冰、蔡国强、冯小刚、姜文、王健、贾樟柯、诺兰、徐峥、马岩松、金承志、毕赣。

【撷取文摘】

1.

张艺谋: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但我愿意去做各种尝试;我不排斥商业片,因为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代。

世人认为我是对色彩最敏感,其实不一定。我现在都拍了这么多年了,快四十年了,要总结自己的强项,就是对造型有一定的悟性和敏感。进而我可以去做各类演出,剧场演出、室外演出,大到奥运会,小到《2047》这样的观念演出。因为做这些更需要有造型感。这个造型感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你要对造型感有一种清晰的认知,要追求造型的原创性。第二你要有完成度,光想不知道怎么做不行,或者超出现实、花钱也做不到、时间也来不及,这也不行。

任何一部作品想要对历史做出回答,都是野心太大。

创作不是提前给自己画一个像,给自己选择一个姿态,不是的,创作就是随心而动,这是根据人的性格,还有人的想法来决定的。我就是喜欢尝试不同的东西,仅此而已。你让我专门选择一个姿态,坚持不懈地打造下去,那对我来说也很痛苦。

2.

徐冰:你一辈子的经验都埋在你身体里头,就看你什么时候需要,你需要的时候它就跑出来,有时候出来害你,有时候出来帮你。

直到这几年我才意识到,艺术创作还真不是一个比智力水平的竞技,而是看你是否懂得怎么吸纳社会能量,它会不断强化你对艺术的理解和你的艺术概念。这个艺术概念基本就是在你的个人性格和艺术较劲的过程中塑造的,包括你对艺术判断的水平,跟艺术系统的关系和距离,对过去大师的风格流派的判断。

其实形式、风格、流派都不重要,因为这些都已经是被知识化的东西,你最多是把它们作为参照的系数来比照,而没有本质的意义。其实说到底,还是你自己得说你自己想说的话,说没人说过的话。要把这话说好,你就得找到一种特殊的说话方式。过去大师的说话方式,所谓他们的艺术风格,没有一个是可以被你直接拿来用的,绝对没有。而自己过去的说话方式,也不能直接拿来再用,因为你面对的是一种新的社会现场。

中国人的复制文化其实是根深蒂固的,这来自我们对经典的崇尚,跟我们教育的模式有关系,接受教育的人最初几年学的就是如何复制,复制一个又一个的经典,到最后其实复制的过程就是教育的开始,就是对经典的敬畏。

3.

蔡国强:好的艺术家是厉害的野生动物,善于迷失方向。

艺术家都在追求永垂不朽,有的人行,有的人不行,我猜测,关键就是强烈地想要获取成功的同时,他们有一个内在的自我反省,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己反抗自己的意志。.......所有的大师都在权力、名望、金钱和情欲的诱惑里面挣扎,但好的艺术留下来的是挣扎的坦然和天才的能力。我们总说他们是如何反潮流,如何反体制,如何做革命者,但其实他们都是走着一条反动的道路,却创造了革命的艺术。

好的艺术家基本上是一批好的野生动物,绝对不是动物园的动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动物学家相当于策展人和评论家,他们总是在议论动物,规定动物的种类,说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好的动物会迷失方向吗?会。可是好的动物就是善于迷失方向的,动物园的动物就不会迷失方向,什么都给它安排好,它哪里有地方迷失啊。

4.

王健:感性是我们灵魂的指路明灯。

理性是总结感性的工作,感性永远走在理性之前。我坚信人类的感性其实是我们灵魂的指路明灯,理性只不过是帮助我们让感性往更深的地方去发展。

一个演奏家必须要有一颗很灵敏的心,灵敏到能在各种不同的事物中感受到一些东西。这个没法教。

其实音乐没有那么具体,它更升华了。音乐超出了具体的个案,它是一个总结,而不是一个叙事,它要描述的是一个理解,是一件事情发生以后的回忆。它不是在讲某件事情,而是讲这件事情以后的事情。

音乐是活的,它的生命力在于每次发声的时候,因为它每次的发声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作曲家写这些东西是没有发声的,它只是一个方程式,怎么让这个方程式、让这个菜谱变成菜,这一瞬间才是最重要的。

贝多芬其实是非常特别的作曲家。绝大多数作曲家都向命运妥协了,都接受命运了,像勃拉姆斯是包容命运;舒伯特是向命运鞠躬而后接受,柔弱地接受;瓦格纳就是横行一段时间,然后烟消云散;而贝多芬是跟上帝抗衡、跟命运抗衡的一个人。他和别人不一样,他不肯屈服,他讲的是人的权利,所以他确实有革命性,截然不同的一个人,刺头。

人生很艰辛,不管是谁都很艰辛,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能够体会到自己灵魂的工具。所有的文化艺术里,音乐最直截了当,是最能够让你体会到自己灵魂的东西。当你体会到自己灵魂的时候,你会变得更强大,更加有勇气。

通过音乐可以体会到自己的灵魂是什么样的,这是很怪的感觉。不是特指什么神啊,而是你知道你的心里有很美好的东西,很善良的东西。

对于人类来说,哪怕他再有正义感,再能分辨对错,在涉及个人利益之时,绝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妥协,这就是人性。但是这些人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一定会站在正义的一面。所以说创造一个正义的环境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要求所有人做文天祥,这是不可能的。

你读这些书肯定会给你带来影响和启发,但这些启发主要是点燃了你心中本来就有的东西,只不过你没有注意到而已。但如果内心不认可的话,书里说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这些书只是让我们更加理解自己,让我们的人生观更有深度,而不是说彻底改变你——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人性很难改变。

立场很重要,但得看你站在什么角度来看。有些事情你站在某个角度是有对错的,再往后退一步,对错就变得模糊了,再往后退,就不一定有对错了,再往后退,就无关紧要了。

5.

贾樟柯:艺术创作不是智力较量,不是发现力的炫耀,它是分享的快乐。就好像一个孩子分享一个很幼稚的观点,你不要取笑他。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很新鲜的观点,他想告诉别人,这是人类最纯真的一面。

6.

诺兰:所有的电影都在操控人心,我操控观众对时间的感受。

只有在真正面对某种境况时,人们才会知道自己将如何选择。我们都以为自己会以高尚的方式行事,但我觉得人们只有在那个特定的情况下才能真正知道。

7.

徐峥:我没有那种豁出命的东西,但人要原谅自己。每部电影都在寻找自己的奇观,我想展示的奇观就是日常。

“囧”系列里,探讨的问题都是生活如何偏离轨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怎样回到轨道上来。我希望这个喜剧是能让你抽离出来的,能看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实关系。

所谓的文艺青年,其实也是一种人设,或者说有一层包装。这种包装就是不得志,……成功是可疑的,成功意味着一种世俗化。

看不懂有两种,一种是我完全没有理解你;还有一种是,我好感动,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被感动了——他被击中了,但作为观众,他并不需要去分析其中的道理。

其实人物的状态,通过反复练习,都是可以完成的,最难的还是找到人物和观众交流的核心,要建立起一种认同,建立起一种同情,也就是说和观众达到一种共情。

温暖的前提是成长,我觉得成长很重要。比如我总有一个突破不了的安全区,成长并不是说我一定要去突破它,而是我知道那个安全区的界定是有原因的。所以成长是我开始懂得了,我敢于把我藏住的伤口做一个妥善的处理,让它不再成为一个问题。只有这种成长才能给人带来温暖。

【写在最后】

《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是在《十三邀》访谈节目的基础上成书的,两者访谈对话的表述顺序有所差异,但内容大体相同。

《十三邀》是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2016年上线的一档人物访谈节目。以许知远的视角,带领观众在与访谈对象的对话中,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节目之所以定名为“十三邀”,是因为每一辑发出十三次邀请。

2017年,《十三邀》第二季上线,在对话马东那一期波澜骤起,许知远遭到群嘲,并因此突然成了网红,而且是「网红公共知识分子」,其影响程度远超过他曾经出过的书,他所创办的单向街书店,以及在那里举办过的数百场文化沙龙。

为此,我特地查看了那一期的采访视频。

我很同意车太闲在专栏《车太闲窥豹》里所说的,许知远试图将他对于时代的思考和疑问抛向所有采访对象,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招,跟他在这个层次上进行探讨。所以,有时候,面对不愿意进入他设定的话语体系下的采访对象,他们之间的对话犹如一场博弈,攻守之间,有时能擦出别样火花,有时只有错位的尴尬。

视频与文字不同,视频太直接,对现场的还原太真实,访谈双方的状态和表现甚至对话题本身更容易成为关注焦点,冷场和尴尬更是无处藏身;而文字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想象力,访谈者可以指引我们到任何他想要带领我们去的地方。

许知远在《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的自序中也做了自我揭露,”镜头令我不安,它充满入侵性,尤其在人群中,我尤为不适。“"我亦遭遇到崭新的困扰,被卷入大众舆论的漩涡。作为一个习惯藏在文字背后的写作者,这实在是个令人焦灼的时刻。"

相对于镜头前的面对面直接对话,许知远对文字的把握显然更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他自己也说,“比起节目,它(指《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更像是我的个人作品,我们的对话也以更全面的样貌展现出来。”

的确,许知远的文字访谈对视频访谈更有味道。

在此书的自序《意外的旅程》中,许知远这样写道:我总渴望另一种人生,水手、银行家或是一个摇滚乐手,总之不是此刻的自己。采访是满足这种渴望的便捷方式,在他人的故事中,我体会另一种生活,享受暂时遗忘自我之乐。

心有戚戚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第一辑)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hq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