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堂常常在小组交流之后,教师都会拍照学生作品,挑选学生到台上发言,可是台上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如何保证台下的学生认真倾听呢?
之前听陈蕾老师的课有看到学生台上汇报的时候,陈蕾老师设计了评分标准,让台下学生对台上的同学进行评价。王博士也鼓励我可以试试这种方法。
于是我尝试设计了评分标准,
最初的评分标准准备在发言结束后让学生根据标准的每一项对台上发言的学生进行打分,最后算出总分通过反馈器进行评价,系统自动生成平均分。
学生得分学生评分结束后,随机挑选一位同学说明评价的理由,倒逼学生认真倾听发言。总的流程大体就是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学生评分→说明评分理由。
正好我的配班语文老师最近要开一节信息技术融合课(一位副校长还这么努力学习真是要为她点赞),也设计了评分环节。听完我的设计后,她认为,我评分只是单纯的评分,没有把数据利用起来,即使不评分也可以挑人回答(她并不知道课后学生是会根据这个分数加表现分的)。于是她给我分享了她的设计思路:
一节语文课上的评分标准学生运用反馈器根据自己评价的星星数来进行投票,投票后,统计图生成代表不同数量星星的学生人数,再通过挑选三星或者四星的学生回答评价的理由。听后我觉得这想法挺好,不仅能促进学生倾听,也能够帮助我在挑人回答时更有针对性。
于是下午在其他班级试上我修改了下我的评分标准
修改后的评分标准获得学生的投票数据
投票评分我挑选C的同学回答评分的理由,该同学认为“书写工整”和“方法有理可行”上不得分,所以给了3分。接着我又挑了另外一个不同观点的小组上台汇报,汇报后,已经临近下课,就没有进行评分投票,课堂小结后就结束了课堂。
课后大部分老师都觉得这个部分是多余的,唯一让我欣慰的是有个老师说当学生看到可以评分的时候突然有些兴奋。但新鲜感过后我这样的评分还能够吸引学生吗?就有老师质疑让学生评价学生就一定会认真倾听了吗?
课后反思:
一、这个“评分”环节到底有没有必要?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学生的认知按照从易到难划分了六个层级:知道(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教育目标的最高层级就是“评价”,而如何达到这一层级呢?麦克·格尔森在《如何在课堂中使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的评价部分说到“我们可以明确判断的标准……从而形成支架式评价结构,帮助学生在中长期达到分类法的更高层级。”因此这个环节是肯定有必要的。
二、如何做到位呢?
通过再次观看陈蕾老师的经典课例《如何看待“地摊经济”的复苏》以及和汉铭老师的交流中获得一点体会:
1,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认真倾听的评分标准。比如陈蕾老师在《如何看待地摊经济的复苏》中的评分标准:
选自《如何看待“地摊经济”的复苏》陈蕾老师设计的这些评分标准都是学生需要经过认真倾听之后才能够进行评分的。
据此我重新设计了评分标准
重新设计的评分标准2、教师及时根据评分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评得的分数的价值。陈蕾老师的这节课随机挑选了两个辩论队进行PK,学生根据两个辩论队的表现给予评分,由评分直接定输赢,赢的人现场颁发奖品。这样的形式台上台下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分数的分量,台下的学生就能够更加重视自己手中的评分权力。
希望经过实践的检验能够不断的充实,也希望您留下宝贵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