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想法简友广场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从自己做高情商的父母开始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从自己做高情商的父母开始

作者: 女人进化论 | 来源:发表于2020-07-08 16:14 被阅读0次

作为父母,最不忍心看到却又频频出现在公众视线的新闻事件,莫过于孩子选择了自我结束生命。

2020年6月4日,常州小学五年级学生缪可馨,因为老师作文评价“要传递正能量”而在下课后翻越栏杆,自杀身亡。

2020年6月6日晚,山西中北大二学生,因补考中作弊被发现,离开考场不久后跳楼身亡。

2020年6月23日,陕西宝鸡一个“从幼儿园开始奖状就没有断过”的六年级女孩,因为对这次语文考试只考了76分很不满意,最后选择了轻生。只留给妈妈两句话“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

看到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我们成年人不禁感叹,不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吗?至于吗?“脆弱”、“低情商”成了这些孩子的标签,于是在善于理智衡量利弊的成年人里展开了如何培养高情商孩子的热议。


在我看来,单纯的指责孩子脆弱是不公平的。

孩子的眼光局限了他看到更长远的目标,因为阅历的单薄,生命中珍贵的和值得牵挂的东西还没有形成概念。但是眼前的痛苦却真真实实地让他们想要逃离。

而这种痛苦就来自于畏惧,畏惧惩罚及其带来的耻感,畏惧老师和父母对自己失望带来的压迫感,畏惧自己得不到价值认可……

对于孩子的这种痛苦,我深有体会。

在我初一的时候,由于刚从相对宽松的小学阶段进入到紧张的初中学习,我的学习成绩开始不如小学那么好了。巨大的落差让我时常担心会失去父母对我的爱。一次期末考试,数学卷子的最后一题我没有思路,于是我向坐在前排的同学求助。不幸的是,被老师当场逮住。被叫到老师办公室的那一刻,真的才体会到什么叫无地自容,连老师投过来的目光,我都觉得充满了鄙夷和嫌弃。

回家的路上,我完全心慌了,感觉天都要塌了。我害怕父母的责骂,觉得自己对不起妈妈,觉得全世界都会认定我就是一个坏小孩,甚至想到下午的考试还要面对那么多同学和老师,我该多丢脸。越想越怕,我想到了一死了之。我在河边驻足了很久,一个好心的阿姨看到了,关切的询问我,一直陪在我身边,但我什么也没有说,也不知道说什么,只知道一个劲的哭。最后警察把我的父母带到了我身边。

出乎意料的是,妈妈并没有责怪我。她帮我整了整衣领,然后任由我在她怀里抽泣。等我平静了一点,她擦干了我的眼泪,温柔的说:“孩子别怕,有妈妈在呢。老师已经打电话给妈妈了。妈妈理解你为了想考高分而做了错事。做了错事,并不可怕,妈妈相信你比我们都难过,也很后悔对不对?我们还有很多机会去弥补这个过错,从下午的英语考试开始,我们证明自己不会轻易就被困难打倒。然后我们一起找正确的方法把学习赶上去,你说好不好?”

妈妈的话拯救了我,我恢复了情绪,下午的英语考了满分,在妈妈的鼓励下,我不再为学习烦恼,有了这次经历,以后遇到问题也能有信心去战胜它。

感谢我有了一个睿智的母亲,如果当时我得到的不是尊重、理解、陪伴和鼓励,可能今天就是另一个我。所以我的观点是,要培养高情商的孩子,我们首先要做一个高情商的父母才能“执证上岗”。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茁壮的成长,能有笑对人生的能力和强大的内心。

也许我们自己的父母并不一定有那么先进的教育理念,所以我们初为父母时都发誓要给孩子最好的最科学的教育方式,但往往我们一旦遇到教育过程中不如意的问题,就会忘了当初的决心,不由自主地用自己最熟悉地那套方法,指责、批评、干预、控制、打骂,各种不良的情绪都爆发出来。

如果家长不能做个高情商的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那么这些焦虑、挫折和沮丧就会影响孩子,伤害孩子,我们还怎么能指望孩子能够高情商呢?

彼此尊重是最好的相处方式

彼此尊重,是亲子关系中良好沟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只有在“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家长”和“孩子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家长”之间找到平衡,我们说的话孩子才愿意听,也才听的进去。

现代社会集体的焦虑会让我们误以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不输在起跑线上,现在吃点苦都是应该的。他长大了以后会感谢我,我都是为了他好。

于是我们忙于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请辅导老师。孩子的行为和结果一旦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和想象,我们就会质疑和数落孩子,试图控制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殊不知,我们只是把内心的焦虑和恐慌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孩子并不买账,要不叛逆要不就假装听话,其实心里孤独自卑,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

高情商的父母,一定不能让孩子把沟通的大门关闭。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我们是他们情绪的教练,言传身教让孩子知道规则和礼貌。在孩子3-12岁的阶段,父母在心目中的形象是十分伟大的,他们希望能够取悦父母,也喜欢父母喜欢他们。我们不仅要教给他们基本的社会规则,也要引导他们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这时候的孩子情绪的表达非常直接,开心或不开心,生气或沮丧都表现在脸上,作为父母往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这些情绪,“不许哭”、“不准生气”、“立刻”、“马上”是我们经常用来终止孩子情绪的词语。其实情绪本身并没有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情绪,告诉孩子情绪会来是正常的,但疏导情绪是需要智慧的。父母可以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充分表达,但同时也要温柔而坚定的告诉他,如何解决情绪,情绪发泄完了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到了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我们要成为他们的朋友,愿意倾听,愿意理解,愿意给予一些指导的同时还能有更多的同理心。在孩子12岁以后到成年之前,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他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也会从同辈团体中得到一些不同于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

这时候的孩子,往往会隐藏自己的情感和表达,观察父母的反应和态度。如果一味的说教,往往会引起他们反感,即使他们知道你希望他们怎么做,可他们就是偏偏不这么做,他们想用自己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力量。父母这时更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我们可以用平等的态度和孩子聊聊自己童年的往事,把自己类似的童年经历说给孩子听,并咨询孩子的意见:“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在不知不觉中把道理和思考的角度教给孩子。

父母的角色也应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换,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接纳和包容是治愈的最好良药

成年人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每天要应对繁杂的人际关系,面对充满竞争的工作挑战和解决接踵而来的经济负担,确实很烦很焦虑。回到家中,再看到孩子的不懂事和各种学习生活问题,我们很容易有一种挫败感和失控感。忍不住就把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之后我们又觉得自责后悔,决心下一次一定不这么做,可是烦躁的情绪一上来,就老是忍不住。

我们经常一看到孩子做作业走神,马上就拍着桌子大声呵斥;看到孩子玩手机,二话没说就收走;看到孩子看课外小说或杂志,不由分说就撕烂;看到孩子玩的不愿意走,直接拽着孩子往外拖。。。。。。孩子鬼哭狼嚎,家长怒吼咆哮,场面鸡飞狗跳。

我们当然知道这样不好,可不是没有办法吗?说了也不听,我们也是为了他好。这些都是我们经常自我安慰的话。

真的是没有办法吗?

心理学有个词叫“同频共振”,说的是孩子的内在感觉只有被认同时,才能跟我们产生共鸣,我们说的话他才会听。我们都不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真实的情感需求,就给他们贴上“不听话”的标签,怎么能解决问题呢?而孩子在不断的接收到这样的处理方式后,他们也会内化这种行为,以后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砰“的一下爆发,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发泄了再说。

正确的方法是我们要接纳和包容生活中的不完美,也包括自己和孩子。

允许不同出现,允许变化出现,当事情变得不按照我们所想的剧本出现的时候,我们才能静下心来思考为什么,怎么办?而不是一味的跟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较劲。

我们需要训练自己,避免用“不要“、”别“、”怎么老是“之类的负面言语和态度,多用正面的言语表达正面的期许,用接纳和包容来化解糟糕的情绪。

在我儿子上小学的时候,他经常写作业开小差。每次看到我都提醒他说:“不要开小差”,“不要边做边玩”,可总是不改。有一次我急的打了他,看他哭的伤心,我也很后悔。我走出房间,让自己冷静一下。我突然想到了白天,领导布置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对我这个新手来说完全没有头绪。可是领导却说:“这有什么难的,你怎么还干不好?“顿时,我觉得很恼火,我觉得难,可领导却说不难,两个人不在一个频道上。孩子其实也一样,他写作业注意力不集中,很有可能是畏难情绪在作怪。

于是,我走近房间,抚摸着他的肩对他说:“妈妈刚才太着急了,忽略了你的感受。集中注意力确实挺难的“孩子看到我认同了他的感受,开始委屈的说出了原因,原来真的是作业遇到了问题,又不敢问我,内心一着急就神游了。知道了原因,也就知道了办法。我鼓励他说:”妈妈知道你也在想办法解决难题,这样我们一起来想想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

有了这样的经历,孩子再遇到问题,就能够先放下焦急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找寻解决办法。而问题的解决也增强了他的信心,他知道发火和焦虑都不是正确的方法,只有冷静思考,勇敢面对才能解决问题。

适当的示弱是成长的最好催化剂

作为家长来说,披着铠甲的日子很累。

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做任何事都希望做到完美。在父母眼里,我们希望自己是懂事孝顺的;在孩子眼里,我们希望自己是温柔有力量的;在伴侣眼里,我们希望自己是持家能干的;在老板眼里,我们希望自己是有责任担当的。。。。。。每天背负着这些,无法真正快乐。

而我们的付出是否能换来孩子的心疼呢?并不是。我们经常听到家长的抱怨:“孩子一点都不知道感恩,不懂得心疼父母,太冷漠了。“其实,并不能完全怪孩子,是我们自己的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剥夺了孩子照顾他人需求的机会,造就了孩子的自私冷漠和无视。这样的孩子到了社会,也一样会被人排斥。

其实,家长懂得示弱,让孩子参与更多的家庭责任中,他会获得更大的认同和归属感,变得更加自信和负责。同时也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弱点,都有需要别人的时候,自己可以成为温暖别人的小太阳,也正视自己的脆弱和情感需求。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非常懂得示弱的聪明的妈妈。

小夏原来也是一个总是抱怨的妈妈。抱怨孩子不懂事,老公不配合,自己累的半死,都没有人帮忙。她急的声音越吼越大声,孩子和老公却躲得越来越远。

一次她下班回来,累的不想多说话,就对儿子说:“儿子,妈妈今天太累了,你能自己玩一下吗?爸爸回来,你让他把菜烧一下,我想睡一会儿。”等她醒来的时候,惊喜的发现,儿子在一旁乖乖的看书,老公也已经把菜烧好了。儿子看到妈妈醒来,还关切的问她:“妈妈你睡得好吗?赶紧吃饭吧,肚子饿坏了。”

从此,她学会了主动示弱,平时做家务,她总会邀请儿子参与,“儿子,你豆子剥的又快又好,妈妈忙不过来了,你能帮妈妈一下吗?”

每次学习时,她也不再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总是装着不认识的样子,这个单词不会,那个文言文不理解,向儿子请教。

生活中,她也不再老是催促孩子,而是让孩子提醒她要记得带钥匙,记得关门,记得路线,让儿子充当她的生活小助手。

孩子做完了,小夏都不忘感谢和鼓励孩子:“谢谢儿子,妈妈真开心有你在妈妈身边帮忙。你真是一个小小男子汉!“

孩子感觉自己也能给家庭做贡献,在父母的认可中得到了能力的提升,他会越来越有责任感,更加有自信心和同理心。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陪伴一生的亲人。

父母不仅仅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更应该给孩子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高情商是孩子获得快乐和成功的必要条件。

为人父母不易,我们要做的很多很多,但请先从自己做一个高情商的父母开始,给孩子爱的教育,榜样的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从自己做高情商的父母开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pc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