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作者自序
几个月前,关于自我结束生命的新闻报道在网络上一起接着一起,传得沸沸扬扬,以至最后有人站出来请求不要再发这样的报道了,以免更多的人去模仿。那段时间我正好看了朋友发来的一段视频,一位年龄约二十出头的姑娘从二十几层高的楼顶一跃而下,此时楼下正车水马龙,而众多为她牵挂的心终究留不住她。
上面之所以用“自我结束生命”这个说法而不用“自杀”这个词,是因为后者太骇人听闻,实际上它们却是同样的事件。有人评论说,既然连死都敢,那为什么不敢活着。也有的人说,成年人的世界正在悄悄崩溃,活着或已经成了一个包袱,当这样的包袱重得让人无法承受却又无法卸下时,就有可能会走上这条极端的路子。
如果是读过余华先生的《活着》这本书,相信评论者会对这个话题提出不同的看法。
作者在韩文版自序中是这样介绍这部作品的: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而美国《时代》周刊是这样评论这本书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活着,是任何人都不能被剥夺的东西。
书中的福贵是曲折坎坷的,一开始他是家有一百亩地的阔家少爷,用他的话形容是:“我爹和我,是远近闻名的阔老爷和阔少爷,我们走路时的鞋子的声响,都像是铜钱碰来撞去的。”而他的妻子家珍是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儿,也是有钱人家出生,他是这样说的:“有钱人嫁给有钱人,就是把钱堆起来,钱在钱上面哗哗地流……”可见当时的福贵正春风得意,丰厚的家底及有钱人娶了有钱人,简直就是锦上添花。于是他开始喜欢往城里跑,十天半个月不回家,他穿着打扮让人一看就是有钱人。一有钱就心就不安分,他开始往妓院钻,而有了嫖自然也离不开赌,在没日没夜地赌博之后,他终于把家产全部赌了进去。而他的父亲,既是那个把他爷爷两百亩地输剩一百亩地的有钱人,也在他那个想光宗耀祖的儿子把剩下的一百亩地也失去之后撒手西去。从此有钱的福贵变成了穷困潦倒的福贵,而妻子也被丈人接了回去。
这是福贵前期的生活,他从一个阔家少爷沦落成一个败光家产的赌徒,短短的时光便是天堂地狱之别。当一个人从高高的巅峰跌落到深深的谷底时,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打击,无论从生活方式上的改变还是从心理上的接受,人们往往是不敢直面的。只是日子终究要过,这个时候所有的矫情已经失去存在的意义,一个人不管有没有勇气去接受,他都应该活着,只为活着而活着。
于是福贵又给我们上了一课。他开始变得接地气,笨鸟先飞地努力种地,好歹强撑着过日子,直到妻子家珍带着儿子回来,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书里这么写道:“我娘说,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
看到这里许多人终于为他松了一口气,好歹是浪子回头,算是苦尽甘来,不畏贫穷,只要能一家人在一起,活得高兴就好。只是生活并没有给他太多喘息的机会,他的娘亲生病了。生病就要请郎中,于是福贵拿着家里最后的两块银元去城里请郎中,结果却被抓去当壮丁拉大炮,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风餐露宿,硝烟中九死一生,最后终于回到了家。只是物是人非,他的母亲早就离世,而他的女儿凤霞因为发高烧而再也不会说话。虽然他的心像针扎一样,但所有的经历让他明白,人能活着就是一种踏实。他说:“听着风吹动屋顶的茅草,看着外面亮晶晶的月光从门缝里钻进来,我心里是又踏实又暖和……”
他的母亲因为没有郎中医治而去世,即使就算请到郎中也会去世,相信福贵心里终究是会愧疚的,而且女儿也因为发烧而不会再讲话,做父亲的难辞其咎,而此时的福贵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只要能活着和亲人在一起,就是踏实的。
只是后来又有了变化,村里搞土地改革,曾经用福贵家的土地来当福贵抵债的龙二因为不服,最后被当成恶霸毙掉了。临时前龙二对福贵喊道:“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啊!”
《老子》中有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佛家则经常说:“一切是最好的安排。”福贵赌输了家产是祸,而如今福贵正是因为曾经失去土地和失去地主身份能得以平安度过,这是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时的福贵对人生得失的理解又通透了几分。后来儿子有庆长大了,带着全家的希望去上学读书,而被送出去的女儿凤霞也失而复得回到身边。有庆除了上学还非常钟情喂养两头羊,即使后来羊归属了公社,他也一如既往在放学之后赤着脚飞快地回来割草喂养,也正是因为长期的这样奔跑,有庆在学校比赛跑步的时候得了第一名。后来日子越发穷困潦倒,福贵的妻子家珍病倒了,无法治愈的疾病,而他们的儿子,寄托了他们所有希望的那个孩子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在医院被抽干了血,他死了。
看到这里许多人会对这样的人性进行谴责,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生命得不到尊重却似乎是时有发生的事情。没有人能理解那个父亲失去孩子的痛苦,失去那个寄希望于一身的孩子的痛苦。又或许不是人们不理解,只是他们都在自己的故事里水深火热地煎熬着、挣扎了,已经顾不得其他人。
坚强的福贵并没有因此而崩溃,他在掩埋儿子之后装作若无其事地隐瞒着妻子,只是妻子早就从细枝末节觉察出儿子已经去世,于是两个坚强的人都强忍着内心的悲痛相互隐瞒着真相。
后来家珍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即使医院说活不过一个月,她还是奇迹般地坚持过来。有幸的是女儿凤霞终于找到归宿,嫁给了城里的偏头二喜,二喜勤快又孝顺,对凤霞又倍加珍爱,这使得福贵和家珍都非常开心和满足,一家人总算从失去有庆的悲伤走出来,守得云开见月明。
只是月亮并没有明亮很久,凤霞生完孩子之后就去世了。三个月后,家珍也离开福贵而去。于是福贵和女婿、外孙一起生着,三个人好歹也还算个家,只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二喜也死了,往板车上装水泥板的时候出意外死了。此时幼小的孙子苦根只得跟了外公福贵,只是这个小生命还未在这个世界上享尽他的快乐和童真,他也死了,是因为吃豆子撑死的。他不是嘴馋,是因为家里太穷了,村里谁家的孩子都过得比他好,就是豆子他也难得吃上,正是因为福贵给他煮了太多。
家世的大起大落,生命的跌宕起伏,一家人的聚散离合最终以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老牛而落下帷幕。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如果没有那个活到“现在”的福贵,作者也就听不到这个老人的故事。
作者在自序写道:“我知道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
很多人都觉得福贵是那个年代的幸存者,因为他能够在种种灾难之后存活下来。其实幸存者只是别人对他的评论,在他自己看来也许和幸存无关,又和幸存有关。先去失去地位财富,再接着是不断地失去身边挚爱的人,一个接一个,最后只剩下他自己和一头老牛。相信他最终在这场人间游戏中对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理解得也更加透彻。
朋友发信息问我,你把《活着》看了好几遍,有什么感悟吗?我在屏幕里写写删删,隔了几天才回复他:如果那些自杀的人能够读到《活着》这本书,就不会在工作、事业、感情失意之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至少,他们可能会想到活着可以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
“也许他们都有读过这本书呢?”朋友又说。
“那也许,只是读过而已吧!”我有些尴尬地回答道,“只是希望后来的人,无论在任何境遇下,都能记得人可以单纯是因为活着的本身而活,请卸下包袱,与自己握手言和。”
网友评论
这是多年前的一位同事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