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生孩子那会儿育儿鸡汤很流行,讲的是爱与自由,尊重与和谐。仿佛孩子都是自带天使秉性出生,顺其自然就好。接着一股反鸡汤大潮扑来:少来了,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讲道理没有用,关键时刻只有打才长记性!后面稀泥派来了:要爱与自由同时也要讲规则。但细化到生活中的时时刻刻,道理和原则常常无法解决问题。我们有时懊恼着刚才对孩子太严厉,有时又担心孩子的失控行为不加管教大有后患。
知乎上有个著名的提问"孩子不吃饭怎么办?"两个高票答案,一个是孩子爹,说不吃就饿着,不到下一顿饭点儿,坚决不给吃,我的孩子现在知道吃饭是自己的事,根本不用我们操心。另一个答案是个少年,幽怨的诉说着:我就是这样长大的,错过饭点,永远怎么哀求都吃不到饭,我感觉自己不被爱着,甚至现在出现了很多心理障碍。两个答案都有数万的支持者。
该不该惩罚孩子?如何惩罚?争论之前,很少有人给出惩罚的定义,著名儿童精神分析专家,一线的社会工作者塞玛尔女士的《魔法岁月》一书指出:惩罚是"给以教训"或"纠正行为",但“不应该是教育者对孩子的报复或反击”。所以当你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坏心情时,请不要惩罚孩子,因为你很有可能只是在报复。
什么才是合理的惩罚?
检验一个方法是好还是坏,要看孩子究竟从整个惩罚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询问那些打孩子屁股的家长"管用吗?"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总能管用那么一会儿,但时间长了又会忘"。
原本想通过打孩子给孩子一点“教训”,但不知何故这“教训”就像灰太狼锅里的羊,总是留不住啊。这里就牵扯到一个“良知”的概念,简单说就是一个人不用任何他人在场时,仍能坚决执行的内在标准。独自用餐落座时发现了前面客人留下的手机,你没有留下而是交给了店员,这就是你的良知在发挥作用。所以想想孩子那些调皮捣蛋,是不是常常发生在你不在的时候?因为此时教训暂时没能进入到他的良知体系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9681/4c83b30dde805d8a.jpg)
孩子良知的建立是有年龄基础的,3岁开始萌芽,6岁以后逐渐建立,12岁到青春期稳定下来,之后的一生都在不断修正调整。这个过程里,家长能够发挥影响力的显然是在童年阶段。塞尔玛认为如果孩子控制冲动的动机源于一种对外界权威和惩罚的恐惧,那么以此为基础的良知就非常不可靠。因为人类面对恐惧的原始反应是逃跑,而不是思考为什么。他只要确定自己能跑掉(淘气不被发现、在父母回家前就关掉电脑……)就行了,或者在权衡"快乐——痛苦"风险之后,他先选择快乐,哪怕之后付出代价。甚至有的孩子会采用"记账"的方式,反正先玩着,最后大不了一顿打就抵消了,从父母的角度看就是“找打”。而到了求学阶段出现的为了家长和老师学习的被动学习观,也同样和这种不可靠的良知体系有关。所以回顾一下你曾经采取的惩罚方法,是否有对孩子造成巨大恐惧的,将它们替换成更有效的方法吧。
怎样的惩罚才有效?
《魔法岁月》中举了这样的例子:
一个6岁的孩子因为下雨不能出去玩,在家中烦躁不安,抢妹妹的玩具,关掉父亲的电视,大声的尖叫,被责备后变本加厉,吵的家人不得安宁。最后她得到的惩罚是父亲严厉的要求她离开客厅,回到自己房间去,当她觉得能够控制自己时才可以再回来与大家待在一起。
这个惩罚的逻辑是:当她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一定要骚扰大家的话,她就必须离开大家,直到她可以重新控制自己,大家才欢迎她回来。
这是一项合乎逻辑又强度适当的惩罚措施。但父母有可能存在的几种误区是:
不适合的惩罚强度。比如父亲要求她回到自己房间,到晚饭时才准出来(假设还有三个小时)。这样的话,孩子就得在房间煎熬几个小时,听到家人在客厅的声音,深深的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她可能把全部的心思都用来想象如何反击,而不是懊恼自己刚才的幼稚行为。所以惩罚超过了孩子能够忍受的范围,就毫无益处,这种“驱逐”的时间,其实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半个小时都太长了。《超级育儿师》里提出的淘气椅惩罚,是按孩子年龄一岁一分钟。在这个案例里父母交还给孩子一定控制权,她感到她已经可以控制自己时,就可以回来。
无论任何情况都只讲道理。耐心的父母刨根问底,要搞清楚她到底为了什么。但问题是,孩子失控时,是没有足够理智来澄清误解,评估自身行为的(何止是孩子)。只有当孩子恢复理智回来时,才能可能追问原因。
剥夺另外一项孩子最在意的权利作为惩罚。比如今天不准她玩心爱的单车了,但细想下,单车和孩子当天的失控行为毫无关系,在孩子看来,这就是一种报复行为,并不是自己行为不当导致的合理后果(如果他是骑车时违反了安全规定,那这就是合理的)他学不到东西,反而加深不公平对待的感觉,这会让他很快抹去自己为何招致这种惩罚的记忆。这种情况,父母不过是随意捡起一件武器与孩子作战,赢了一场无效战争。
给他奖励。有些奇怪吧,但看看有多少人在孩子无理取闹时给他看电视或者吃零食的?虽然瞬间有效,但后患无穷。如果对孩子所有的不当行为都是这种息事宁人的方法,那孩子从何处去学习适应社会的行为规范呢?真要全都留到被同学排挤,被老师批评,被领导训斥的时候吗?
所以在事件和观念之间建立逻辑关系能够让学习更加有效。而不是没完没了的唠叨,操不完的心。成年人也有经验,刷了再多朋友圈鸡汤,知道了再多道理,也只有真正的发生了事情,事件—后果—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才会真的内化为自己的行事准则。
最后的最后,要强调的是一切惩罚的基础。
对于如何惩罚孩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所有训练孩子自控力的巧计,独家秘方,归根到底,孩子之所以配合对他的训练,是因为他希望得到父母的爱与赞同",孩子的良知形成,最初都是通过对父母强烈的爱而获得,他在乎这份爱的关系,并害怕失去。其实说白了,就是哥俩儿要够熟!这并不完全是血缘可以决定的,你爱孩子,你得先让他知道,这全都体现在一日三餐柴米油盐的生活细节里。回看前面那个吃饭的话题中少年的答案,他从小并没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读小学才接到身边,马上被严格管教。这时候,他除了记住那苦苦哀求也得不到的悲伤,还能有什么呢?
虽然当父母不用考核,但仍然有段位之分:低阶父母纠结对错,中阶父母讨论方法,高高阶父母会思考有效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