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https://img.haomeiwen.com/i20201083/977295c7b56986fa.png)
经典语句: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文中人物总结:(个人较为粗陋的总结)
伯夷:极端完美主义者,眼中容不得有半点不顺眼,对自己和身边人甚至周边环境都要求极高。
柳下惠:为人极为随和,任何事情都能坦然面对和接受,对于别人所提出的要求缺乏自身判断抉择能力。
新想法:何为“不恭”
不论是我看的书里,还是网络上的翻译。“不恭”都被翻译为“不恭敬”或是“玩世不恭”。这些带到文中都有些说不通。于是我就在网上查了一下“恭”字的解释,看到了两句话对我产生了启发1.《论语》中说:“君子敬而无失恭,而有礼。”2.俗语有言:“恭敬不如从命。”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恭”与“敬、礼”的区别在于“恭”是某种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而“敬”和“礼”则是我们对外的一种表现。用我自己的话来解释“恭”他包含了我们自身的主见、想法、观点以及追求。而“不恭”就是自身没有主见、想法、观点和追求。
想法:
文中孟子提到了两位先贤,伯夷和柳下惠,他们都是能名流千古的人物,但是两人的处世方法却截然相反。孟子给两人的评语是“隘”与“不恭”。一开始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是比较欣赏柳下惠的做法的,为人随和,随遇而安。但是细品之下就察觉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他太随和了,随和到了没有自身原则和主见的地步。相对于柳下惠来说来说,伯夷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伯夷太有主见,以至于使自己曲高和寡。
孟子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作为君子,一定要避免自己走向这两种极端,我们可以为人随和但是一定不能从谏如流;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但也不能固执己见。君子应该如同《论语》中所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及朱熹所说:“不偏不倚,无过而无不及。”始终让自己处于一个中正,平和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