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上我问了有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怎么理解的问题。李老师和柯老师先后给出了精彩回答。我觉得可以结合自己的体会和其他资料学习再分享一二。
先分享一个小故事,说来自王蒙的一篇文章:
一位学友因为鼓吹孔子承认二七一十三的故事而受到非议。说是二人争拗,其中一人坚持二七等于十三,并且打赌说不等于十三他宁愿断头。孔子认为断头比正解严重,就承认了二七一十三。——王蒙《二七十四还是十三》
这个故事是否真有其实,恐怕文献上没有依据。但在历史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只是主角换成其他人了。这就表达了一种智慧,不是墨守成规,而是直指人心。在这个语境里,救人比十三十四重要。人不是机器,会犯傻,所以可以允许犯错试错,谁没犯过错呢?因为一个小错误就否定或者杀死一个人,难道比拯救一个人更加明智吗? 或许有人高喊为了真理都可抛,那估计他既没有了解真理,也不舍得抛弃什么。否则也不会只喊口号了。
很多人用这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和另外一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来攻击孔子有愚民主义和精英主义倾向。其实这就犯了二七一十三的错误。并非是数学不好,或者语文不好,认字不清楚,而是没有结合语境,谈话的对象,断章取义了。我们总是偏见式地找各种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不惜歪曲事实和自相矛盾,断章取义反而是最小的罪名了。
这句话历代争议很多,各大学问家都可以自己的见解。有人统计大概有二十二种名人名言来解释,还包括三种以上的句读方式。可以看下,程颐先生曾经被他的学生问到过类似问题。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圣人不使之知耶?是民自不可知也?”
"圣人非不欲民知之也,盖圣人设教,非不欲家喻户晓,比屋可封也,盖圣人但能使天下由之耳,按能使人人尽之?此是圣人不能"——《二程集》
我翻译下: 学生的问题非常直接了,这句话是愚民吗?到底是圣人不想让老百姓知道,还是老百姓领悟能力不够不能知道呢?程颐的回答是,圣人教育有教无类,子路子张子贡这些高材生都是出生百姓“野人”或“贱人”之家,但通过教育和自己努力都可“知”了。教育肯定希望普及民智的,人人都是理性人。但现实是残酷的,部分人还需要跟自己的恶的欲望做斗争,但才发扬善的一面。所以圣人不是不愿意让这些人得到智慧,而是不能用强迫的手段达到。学问和智慧都是要自得的。
程颐先生的语境就是回答学生的问题,并且提醒学生走了点歪路了。既怀疑圣人的动机,又怀疑百姓的能力,双重怀疑并没有打击程老师的耐心,但没有强迫学生接受。也实践了“由之”——鼓励学生表达,不“知之”——并不强迫接受,而是旁敲侧击,让学生自己领悟。犹如禅师一样,尝试顿悟的法门。
另一种解释有科学的支持了。这也是两位老师引用的。即,1993 年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简。一般认为是战国期间作品。其中,被整理者定名为《尊德义》的一篇儒家文献中,有 一句与《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相同。
尊德义,明乎民伦,可以为 君......... 可教也而不可迪其民,而民不可止 也,尊仁、亲忠……忠信日益而不自知也。民 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 。 民可道也,而不 可强也。……——郭简《尊道义》
这里就比较明确了,跟程颐先生的观点一致了。百姓可以慢慢引导,但不能灌输和强迫,否则只能适得其反。这个不可知之总被怀疑是神秘主义,但如果引导被知道被引导了,引导还会成功吗?这句话出现在战国这样的战争背景也是合适的,但也没人听取,否则后面就没有农民起义那些事了。
这句话的应用,具体到企业管理里就是授权和范围管理,特别是中大型企业。在公司组织里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授权和范围,在授权和范围外的信息就没有必要知道。并非没有能力知道,而是知道不如不知道,只会增加企业的风险和分散员工的精力。这是保证公司战斗力的必要条件。一个授权和范围管理不完善的公司,自然毫无竞争力了。
从公司最高管理者的角度,员工可使道之,可以慢慢引导和培训。不可使知之,但也需要授权和范围,对于范围外的信息没有必要知道或者保密。不可强也,纪律和制度是有效保障,但更重要的员工的使命认同和价值认同。
当然这句话还有很多其他方式的理解,但这句话的对话对象和历史语境如果都考虑进去,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结论了。上智下愚大概也可以按这样的方式去解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