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这两天,春的脚步忽然加快了速率,虽然还处在正月,身上的冬衣却一减再减,在这元气蒸腾的大好春光中,书法课中关于《汉字的起源》,开启了酝酿已久的第一讲。
虽说早已备好了课,但是整整一个下午我还在做着准备,因为临时又进行了调整。我要让窗外这浓浓的春意洋溢在教室,将大自然的美好邀进课堂。于是,春,成了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内容。
线条训练,照例如仪式般进行,半堂课过后,我挂上了一幅字,上书四个大字,若以简化字认读,根本难不住任何人,可是此时大家却面面相觑谁也不认得。
晨间日记(第七十七天)把“春”邀进课堂于是我开始了如下的讲解:
大家会发现几个字间,或多或少都有几个同样的符号。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上下出枝的一个象形元素,向上的几笔是草叶,向反方向的出枝则意喻为根,因为有叶有根才是一棵完整的草。
而每个字都会出现的酷似“豆芽”的长线条则为幼芽,弧线上的那一点则表示根的发育尚未成形。事实上我们会发现,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几乎所有的种子发芽时,都会呈现类似的形态,其中我们最方便看到的比如豆芽。
再看这个“日”字,多数情况下,“日”字出现的概率也很高。然而,作为太阳,却一反常规的并不分布在字的上面,而是中间或下面,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大地变暖了,而暖的原因正是充足的阳光的照耀,仿佛太阳忽然降低了高度,大地上因此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个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则是处处可见的正在发芽的“草”。
这就是“春”字的故乡。
我惊喜地发现,伴随着我的讲解,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原来“春”这么美啊!可不是嘛,新芽破土,草色青青,大地上暖阳普照,和风拂煦,这不就是一幅春天的画面吗?
一阵讨论过后,我开始按照文字发展演变的线索,展示并讲解了篆隶楷的相同与不同,再现了文字演变的整个过程。让学生通过对文字的了解,不知不觉已涉入了文化的河流,
晨间日记(第七十七天)把“春”邀进课堂 晨间日记(第七十七天)把“春”邀进课堂 晨间日记(第七十七天)把“春”邀进课堂有春必有草,所以顺带又将“草”字也进行了讲解,那么“春草”二字就是接下来要进行打造的书法作品内容。
晨间日记(第七十七天)把“春”邀进课堂 晨间日记(第七十七天)把“春”邀进课堂一边练习基本功,一边打造作品,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增加了情趣,同时必然也会带来成就感。
一个字,既有象形又有会意,象形则是“画”出来的,会意则是“想”出来的。另有象形与会意的结合,既有画也有想,这造字的过程真是煞费苦心。当我们对一个字去追溯源头的时候,就会领略到我们的先人,是多么的富有想象,情致,爱,以及智慧。
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种审美,一个故事,一种价值取向……这在服务于印刷以及书写便捷的前提下而形成的简化字中,是绝难体现的,我们也因此对文字是隔膜的,莫名其妙的。
简化字最大的意义是提升了书写和记忆的效率,但是也因而丢失了太多异常宝贵的元素,那就是作为文字本身与生俱来的文化内涵,作为文化载体和文明的象征,这种丧失所付出的代价是难以估量的。汉字的诞生是世界文化史上最伟大的奇迹,正是这一奇迹,使汉文化具有着历经千劫百难犹不可摧毁的巨大生命力,也是作为四大古国唯一一个得以留存下来的文明最有力的见证。汉字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相比,都具有着无可比拟的神奇魅力和巨大优势,因为它让文字与文化的内核完全融为了一体。
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也只有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大地上,文化的血脉是如此紧密的代代相传,我们热爱和平崇尚美善,我们强调礼让,从不侵略外邦,统统这一切,都源于文化使然,因为我们的文化是海纳百川,是厚德载物,是天地人合一。
沐浴在春风里,我的内心温暖而祥和,我要让我的课堂别开生面意趣盎然,通过对于书法的学习,对于文字的认识,去寻根溯源,让古老的文化血脉徐徐注入这些年幼的心灵。
面对满眼生机勃发的芽儿们,自然也深深地明白,我须殚精竭虑倾尽心血,像土地那样,奉献出整整一个春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