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写作与投稿写作干货
非虚构文学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恰当的叙事模式

非虚构文学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恰当的叙事模式

作者: 风Feng_6c3e | 来源:发表于2019-07-26 13:58 被阅读7次

    非虚构文学的三个关键词:真实、复调式书写、个人化

    01 真实 

    文学里的真实跟现实的真实是不一样的。文学里的真实是人写出来、表现出来、挖掘出来的,所以一定跟我们的社会生活真实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说,文学中的真实并不指“是这样”,而是“我看到的是这样”。

    为什么强调“我看到”?因为我反对那种将非虚构文学当做真理的态度。

    如果用一种纯客观的真理式表达反而是虚假的。因为每个人理解的东西是有限的,哪怕是思想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所观察的也只是尽可能接近某种真实,没有人能够倾尽全部真实。

    作为一个非虚构写作者你的态度非常重要。作者要对事件小心翼翼、极尽可能的谦卑。每一个事件都有模糊边缘,每一个事件都有说不出、道不明的混沌部分。作者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去挖掘这些部分,将他们呈现出来,而不是告诉大家唯一的答案。

    作者最终呈现出来都是自己认识世界的一种图式,是你认识世界的方法,可能包含着作家本人的立场、偏见,也包含有修辞带来的种种误读。 

    为什么它包含着作家本身的立场和偏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偏好,有自己的成长经验和知识背景,比如,某人比较喜欢社会学、人类学,而另一个人比较喜欢历史,那么两人在表述过程中不自觉地就会有偏重偏向,同样调查一座村庄,有人会关注村庄的历史,家族史、邻里关系史等等,另一个人可能会着重观察人本身的性格,邻里关系,家庭内部关系等等。两个人写得都是真的,只不过从不同的角度进入事件。

    所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每个人都在呈现自己的真实,这些并不能决定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或虚假,这都是一种真实,只是你给大家呈现的多少而已。

    那么什么是非虚构的真实?就是那些建立在基本事物之上的叙述。某年某月某日某个人真的干了什么事,这个村庄有多少个人,这是不能改变的框架,但是作者有自己的叙述、理解、调查和方向在里面。这是我认为的非虚构文学的真实。

    非虚构文学并不局限于物理真实本身,而是试图去呈现真实里面更细微的、更深远的东西,这是一个没有穷尽的空间。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一件非常文学的工作,也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02 复调式书写

    复调式书写是当代文学非常重要、使用非常广泛的概念。所谓“复调式书写”,是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一个理论术语,用来指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意指小说中多种声音互相交织、互相对话,最后形成众声喧哗的思维景观。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就是这样的书写方法。苏联解体之后,一些人会特别感恩自己的生活,而另外一些人的生活则完全被毁掉了,这个人的家没了,而另一个人确实从社会制度里面获得了好处。他们之间很难有对错之分。

    所谓“众声喧哗”,就是没有单一的、强大的、权威的声音,作品中有多个声音,多种观点,它们之间是一种对话的、辩驳的、甚至相互消解的存在,最终,时代的或事件内部的复杂性被呈现出来。在这样的复调式表达中,作家本人,皇帝和臣民,富翁和贫民,他们的声音都是平等的、同等重要的。

    我们看了很多关于苏联解体的分析,但是那里面没有个体,只有政治事件,《二手时间》给了读者理解事件的另一个层面。在这个意义上讲,《二手时间》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政治学家的总结,阿列克谢耶维奇虽然没有数据,但是她展现了各种模糊的痛苦,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不同阶层的思考。她把社会最小的细节、最小的细胞呈现出来,所以才让读者感知到温度。

    这样的复调式书写是非虚构文学的基础。它强调根本性的平等,致力于呈现被大历史所遮蔽的种种存在。历史不是由大事件、不是由英雄或掌握话语权的人构成的,最普通民众的思想、情感同样是历史的一部分,它们具有同样的重要性,甚至,在很多时候,它们更能代表历史的真实。我们没有必要对证据说什么,我们也说不清楚。作为一个非虚构文学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一部分的真实尽可能的呈现出来,尽可能地和政治表达进行呼应。

    同时,我还想说一下,复调式的众声喧哗和准确性并不相悖,恰恰相反,它们在非虚构文学中是一对互相生成的概念。

    从更深层来讲,非虚构文学的准确性是要求一种开放性。它要求你对事件有准确的描述,但这一“准确”不是确定意义的,而是就“不确定”意义来讲的。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锌皮娃娃兵》分别从母亲、士兵、军官、普通人等多个视角来谈这件事,他们彼此的观点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他们的立场也各不相同,她把关于这一事件的多个方向呈现给读者,邀请你去判断。它是开放性的。也恰恰把社会的复杂面相给表达了出来。 

    在这里,没有集体的、大统一的声音,只有个人的声音。我想,单从形式而言,作者也消解了某种威权的、一统的话语。她把社会的各个面向都呈现给读者,而不是只有一个面向,所谓的“准确”是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的。文学不是要确定某一个真理,而是要试图挖掘通往真理的多个路径,最终消解那一“真理”,或使得它显得可疑。 

    我经常说一个作家要关注社会生活,也必须要关注社会生活,因为只有关注社会生活,才能对一些普通人情感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非虚构写作要求作者具有一个社会学家调查的能力,要求作者具有人类社会学家的观察能力。

    所以,一个非虚构写作者的确需要一定知识量的储备,需要你对生活的理解,否则你写的东西会非常简单。

    在调查任何事件的时候,中国作家特别“愤青”,习惯性的归结为制度问题,这是毫无价值的,作者要捕捉到生活内部关系的方方面面,要有对人性的理解,这才是有价值的文学,否则的话你只是愤青文章而已,大家一看,笑两声、骂两声,没有什么意义,也没有真正的启发性。

     03 个人化

    个人化的创作还是非虚构吗?个人化不意味着主观吗?

    但是我讲的不是这个意思,这里的个人化不代表主观,而是要说明个人视角与真实的关系。

    所有人都是以个人的有限视角进入社会的,所以,在写作之前必须承认个人是有偏见的。一个“愤青”与一个“佛系青年”看事情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

    承认偏见,并不是说作者可以肆无忌惮的宣泄,而是只有在承认偏见之后,才能试图摆脱偏见。我说的是“试图”,而不是“绝对”。

    作者一方面要摆脱偏见,一方面又要利用自己独特的观点、价值观,使事物本身具备多样的方向。

    比如我就很喜欢看社会学的作品,喜欢调查,我的兴趣就是跟一个个人聊天,我回到家里特别兴奋,我就喜欢跟我的爷爷奶奶,我的小侄儿们聊天,这是我的特长。所以我就在我的作品中尽可能多的呈现出来一些声音。如果你不喜欢说话,只喜欢观察,那也可以,你也可以每天晃来晃去,一方面要摆脱你的偏见,一方面要利用你的观点、价值观,使得这个事物本身有多个方向。

    作品里可以有我,也可以没有我,你可以假装客观,但是这里必然都受写作者本身的牵连,你的知识背景、情感立场必然会影响你对事件及生活的理解,你要意识到这一点,努力去克服它,或者利用它。

    非虚构文学,我想虚构文学也是一样,在很多时候是在与自我作战。内心观念越强大的人,越是面临挑战,因为现实的复杂性会不断冲击你既有的知识结构和情感框架,而那些没有内心观念的人,又无法去发现生活,无法走向生活的深处。可是现实的复杂性会不断地冲击着作者既有的知识观念和框架。作者要警惕自己的内心观念、自己的知识框架、自己的生活经验,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作者没有任何的观念,没有任何知识的背景呢?对不起,肯定不行!

    一个没有思想深度的人不可能对事件有真正深入的理解,好的写作者必然具有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甚至哲学家的思维素养,也应该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

    要对世界有好奇心,没有好奇心是没有办法完成写作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虚构文学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恰当的叙事模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gr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