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读了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其中第十一讲列举了「人类误判心理学」的二十五种倾向,作者对人类心理的深刻洞察让我不自觉地在工作和生活中进行类比思考,现在结合最近在跟的项目征拆工作谈些感想。
一、避免不一致性倾向
为了节省运算空间,人类的大脑会不愿意作出改变。这是一种避免不一致性的形式。在所有的人类习惯中,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我们都能看到这种情况。
因此,对于征拆对象,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征拆的核心困难并不是补偿多少,安置好坏,而是他们不愿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表现为「故土难离」的困顿,或者面临新生活方式的恐惧。
二、康德式公平倾向
康德以其“绝对命令”而闻名。所谓绝对命令是某种“黄金法则”,它要求人们遵守某些行为方式,如果所有人都遵守这些方式,那么就能够保证社会制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
人类本性中渴望公平,对于被拆迁对象来说,公平是最根本的心理需求,也是他们的底线。孔子在《论语·季民第十六》中指出「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明了财富分配公平的重要性。因此,征拆主体在制定和执行征拆补偿政策时,必须把公平性放在首位,这里的公平既包括了补偿量价的绝对公平,也包括拆迁户对象之间的相对公平,最终达到整体平衡。
三、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
一个人从10美元中得到的快乐的分量,并不正好等于失去10美元给他带来的痛苦的分量。也就是说,失去造成的伤害比得到带来的快乐多得多。除此之外,如果有个人即将得到某样他非常渴望的东西,而这样东西却在最后一刻飞走了,那么他的反应就会像这件东西他已经拥有了很久却突然被夺走一样。
由于人的这种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征拆工作从头到尾基本是在作加法,因为每个人都难以接受“损失”带来的痛苦,这要求征拆干部在与征拆对象做工作时要把握准政策,严禁在政策宣讲时夸夸其谈,尤其是对于一些拿不准的情况,更要慎重表态,因为这样的表态在征拆对象心理会产生“钱已入袋”的认知,一旦表态到不了位,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就会发生作用,征拆工作马上陷入被动。
四、社会认同倾向
如果一个人自动依照他所观察到的周围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去思考和行动,那么他就能够把一些原本很复杂的行为进行简化,而且这种从众的做法往往是有效的。
征拆工作也是利用人性格的这一倾向,尤其是对一些缺乏主见的征拆对象,他们往往更容易从众,因此只要大多数人在征拆带头奖金的激励下同意征拆,那么这一部分人也会很容易跟着签署协议。
五、压力影响倾向
每个人都知道,突然的压力,比如遭遇威胁,会导致人体内部的肾上腺素激增,推动更快、更极端的反应。每个上过心理学概论课的人都知道,压力会使社会认可倾向变得更加强大。
其实许多征拆对象都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因为蔡格尼克效应,他们心里时刻会想起有一件关于征拆的大事还没完成,而这种压力感受在身体困乏的时候再次被放大,迫使他们想要尽快摆脱这种压力,同时压力让社会认可倾向变强,签约在此时也更容易实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征拆补偿协议都是在凌晨签署的原因。
六、回馈倾向
回馈倾向可分为两种,一种负面回馈表现为「以牙还牙」,比如路怒症;另一种正面回馈则是「以德报德」,表现为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征拆工作要想方设法增加正面回馈,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征拆对象大都是很纯朴的群众,真心的付出他们都会看在眼里,坚持换位思考,全心全意做好服务,一定能收到正面回馈,实现共赢的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