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开家之前,我一直不知道自己原来是这么恋家的人。
我的家乡是一个悠闲,生活节奏慢的小城。我高中母校的外围有着一圈高高的铁栏,在冬日天色还没放亮的时候,我们的晨跑就已围绕着这铁栏开始,一圈……一圈……日复一日。
耳边充斥着前后左右包围着自己的同学的厚重呼吸声,透过这些层层白雾,依稀还能看到,铁栏这边有男生正在和外头的小店老板交头接耳并且迅速将一个纸条传递了过去,等老板离开了以后,等待在原地的男生还用眼神四处留意着身边是否有领导同志来袭,架势倒是很像一种接头活动。
只见没一会儿,老板就红着一张脸提回来了一大包早餐烧烤饼。原来,男生是做代表来给全班一起代买早餐呢。老板的脸大概也是在火热的灶火和干冷的室外转换间给冻了个通红。
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每天却都成为了回忆。
相比大城市来说,小城并没有那么的压力,而小城的安逸,却不是针对我们学生。相反,因为小城教学水平有限,它对学生的要求要比省市来得更严格。
每日早六晚十一,一周周日到周五。可以说,家实际已经成为了旅馆一样的作用,每天在万籁俱寂的时候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去,又在万籁俱寂的时候揉着惺忪的睡眼出发。学校成为了我们的常驻所。我的某一任同桌因为是住校生回不了家的缘故还曾笑侃,几年下来见我的次数要比见他妈妈的次数更多。
在学校营造的紧张氛围中,我们的确和家人的交流变得更少,同桌的调侃也实则是对这种环境的一种无能为力的自娱。
是啊,我们都被困在这铁栏内,我们曾不止一次的希望可以逃离。远处的天空是那么广,我们总想走的再远,再远些。
我们是那么努力的学习再学习,在天昏地暗的高中一心盼着那个对人生做着重要判决的高考快些来到。
终于啊,度过了百日誓师,喊下了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口号,度过了集体的成人礼。我们为自己负责的人生,就这样刷刷的来到。
或激动或难过,我们收到了另一个人生的通知书。
我属于激动的那波群体,因为还算幸运,拿到了一个让自己和父母都满意的成绩。在那座小城,我是14届文科的状元。
大概终于可以逃离高中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在假期学车的忙忙碌碌中,我并不能认识到欢喜的背后很快就有分别的悲伤要来临。而且,来临的那么快……
那一天,我踏在了北京的土地。恍恍惚惚,脚底还依稀感受着地铁来往的震动,感受着帝都的繁华与忙碌。
其实我更难忘怀的是,父母的眼泪。
父亲啊,不用多说,家里的脊梁,形象都是无比的高大。他是我从小便最崇拜的男人。男儿有泪不轻弹,但那分别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他眼圈泛着的泪花啊。只能勉强支撑着一声一声的对我交代一个人要好好的,而母亲早已在一旁转身泣不成声……
那是我一直爱着的父母啊,十八年从未离开这么久的家的港湾。记忆中的母亲,从未这样失态。她是一个比父亲还要坚韧的女人,她说她在生我的时候就已经流了太多的泪,所以此后无论多难过她都强忍着不哭,也从来不喜欢爱哭的人。
中学时代,学校举办过几次动员爱父母的讲座,特意从外地请来的全国著名的演讲家。每个学生都带着家人参加,在感人肺腑的演讲中每对母子啊,父女啊,都抱着彼此互相大哭。尽管我和母亲也很受感动,因为母亲不喜欢爱哭的人,我也从来束缚着自己的眼泪。所以,我们俩就成为了当时现场的异类,看着别人哭的动容,自己却百无聊赖。
可是现在,她只能靠转身,来维持那个不哭的母亲形象。这样的她,却更让我心酸。
那天是个晴朗的日子,我甚至没能将他们送到车站,只在校园的花园里哽咽着说了再见,然后分别往两个方向离开。我没有回头,直到他们的背影变成一个小小的点,我才哭着转过了身。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连温暖的阳光也无法温暖我当时的心。离开了父母,就是离开了生活了18年的家。
恍惚间才想到,这次的离开便是选择了远方,我无法因为不舍就选择呆在那个小城,虽然也能读着211的大学,但却怎么都比不上北京才能有的经历。
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在回到家的那天一个人站在窗前哭了很久很久。就连她也有过早知道这样,就让我呆在他们身边的想法。但事实上,即使再来一次的选择,父母的决定也不会改变。他们觉得让我变得更好,比什么都来的更加重要。
远方,家乡,这两个抉择在未来,我会再次遇到。选择了家乡,可能一辈子就是平凡但平静。而选择了远方,就是趁着年轻的拼搏,虽劳累却充实。
选择了远方,就选择了无论风雨,你都要一个人前行。我不知道再过一年,我的选择是什么,总得选择一个的结果,我实在没有勇气来想象。
因为我从来都不知道我是个这么恋家的人啊,那座小城,那所学校,那圈围栏,那个早上。
“嘿,你要不要一起带着买早餐呀?”
我会想念被传递了全班一整圈的那张几乎记满了班里每个人选择早餐种类的纸条……
那是我的青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