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是一篇小说,备课时我考虑要不要从重点强调小说三要素的角度入手授课。结合单元目标“感受民俗”,又考虑到九年级有专门的小说单元,让学生认识小说体裁,我决定淡化文体,放弃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入手,只是按照一般记叙文的要素切入来把握主要内容,但强调了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我”。
连着有三节课,一口气上完了《社戏》。这篇课文我也用心的设计了,但上课时偏重于从整体上看的连贯性而忽略了课时划分。既然是常规课,就不能像赛课的优质课那样一根线不不打结地一穿到底。破解的方法是预估每一环节所用时间,得出这个时间,需要自己把设定的的问题做一遍,再结合课标要求,对学生提合理的要求。上课时,要留心学生实际所用时间,以待以后参考。总之,三方结合,细心留意时间,才能做出恰当的课时划分。
对课文的分析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是一个重点,它对应中招考试的一个考点,其实这个点本应难度不大,但学生总是七秒钟的记忆,使得它成了一个难点。学生读到“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只能抓住第二句的比喻,其他的赏析角度就再也想不起来了。经过我重读的暗示,才有几个人想起第一句的从感官角度分析,但是,第二句的化静为动可就再也暗示不出来了。关于景物描写的方法,上学期不止一次的总结记笔记,但就是进不到学生脑子里。赏析完,又从写作的角度考虑,总结可借鉴的写景方法,顺带的提了提昨天讲过的写景方法,自然,他们七秒钟的记忆是不足以支撑到我今天的提问。老师反复说,学生反复忘,这是学校学习的规律。破解之法唯有老师反复说的次数大于学生反复忘的次数。
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从议论句入手,结合时代背景,经过提示,学生很容易得出是怀念童年美好的生活。此处,我又提到刚学过的《桃花源记》,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印象。经过对比,学生还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呐喊”。时不时地对比阅读很重要,既能复习旧知,又能加深理解。只希望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对比,从而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