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一个男程序员朋友问我,该怎么和心仪的女生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我当即给他的建议是,去看一部叫《全民情敌》的老电影,然后自行脑补。
作为朋友,我情理上是应该帮助他,但只要谈过恋爱的人都知道,不是当事人,说再多建议其实也约等于零。
因为这是一个需要亲自体察的细节上的问题。
而很多单身的人,就像我的这个朋友一样,懒于构建这种细微的体察,只是寄希望于能一口吃个大胖子。
于是,这个朋友在看完电影后,得出一个结论:该买几本沟通的书来看看。
我竟无法反驳他。
这个时候,难道不应该是勇敢的行动起来,更重要吗?
于是,我呵呵一笑,转移话题。
俗话说,准备再妥当,如果不开始做,等于什么都没有做。
不管是谈一场恋爱还是坚持运动,如果只是一味的准备而不开始行动,最后无疑都是一场空。
现在,教方法的很多,上网一搜到处都是,可为什么在面对真实场景时,还是会做不到好的效果。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开启行动远远比想行动难太多了。
这个难度指数不好理性衡量,但是从感性上说,就是咯噔的那一次卡顿。
不要小看这个卡顿,很多拖延就是从这么一次卡顿,一拖再拖。
我曾经就遇见过很多次的这样卡顿,错过了很多很多机会。
不过,人生就是这样,没有后悔药。
正如,即便懂得了再多道理,也过不好一生一样。
理性看似比感性更有用,但更多时候,我们就是更容易感情用事。
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更痛苦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行动改变?
因为只有真的忍受不了,才会去改变。
《周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而当不痛苦的时候,能够维持现状时,我们的选择基本都是维持现状。
我为什么不回答朋友的问题?
就是因为行动的改变在他自己,任何人说了都没有用,甚至只会造成别的负面影响。
所以,有时我也觉得,朋友圈也有正面的作用,那就是通过我们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结果的证明,让对方痛苦,然后触发改变。
但也有一种情况,对方根本就屏蔽了你,或者直接过滤掉痛苦。
这一招就不灵了。
但是据我的经验来看,痛苦所驱动的改变,一定能持续更久。
就像《一双慢跑鞋》里说的那样,马拉松不是靠意志力的运动,意志力只能用在最后的5公里,依靠的是平时扎实训练。
但凡一开始就想要用意志力贯穿始终的人,都会半途而废。
持续践行
有多少人,终于在鼓起勇气后,做了多少准备后,在即将开始做某件事的那一瞬间,放弃了?
减肥?跑步?游泳?写作?阅读?学习?表白?……
改变自己,只是一念之间。
持续践行,从开始一个有效行动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