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难以想象那些西班牙探险家仅仅凭借着少量的人和并无特别占优势的武器装备就能够征服南美洲,巴尔沃亚这位第一个看到太平洋东端的欧洲人,他所使用的武器是:长矛、剑、火枪和弓箭。他的战术是:巴尔沃亚有着同印第安人作战的丰富经验。他只要发出一排火炮就行了。那人造的闪电和雷鸣,就可以向土人显示出自己所具有的的魔力。受惊的土人就会叫喊着、被宰后面赶来的西班牙人的狼狗追得四处逃窜。(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P18、19)由此可见,巴尔沃亚曾经的战友弗朗西斯科.皮萨罗所使用的战术和武器应该也差不多,但是他仅仅凭借着180人的队伍就征服了人口上千万的印加帝国,这是无法想象的。不说别的,以巴尔沃亚登山看太平洋这次经历来说,出发时190多人的队伍(不含配合出征的土著人),登山山巅之时只剩下六七十人,返回达连时只剩下二十三人,这么大的人员损失并非战损,主要是在热带丛林中穿行时感染疾病和意外事故死亡。由此可知,这些西班牙探险家是多么不可思议,他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军事奇迹。
伊斯坦布尔名称变化历史 名称:拜占庭,时间段:公元前658年(开始建城)~公元330年→ 名称:君士坦丁堡,时间段:公元330年~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时期→ 名称:伊斯坦布尔,时间段: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330年,奥斯曼帝国(1922年灭亡)、土耳其共和国时期。
战争即毁灭,毁灭人,毁灭人所创造的一切事物。叙利亚人民这几年来的遭遇是这样,伊拉克人这些来的遭遇是这样,阿富汗人民这么多年来的遭遇也是这样。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被攻克的时候,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图书馆被毁灭了;在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拜占庭被攻破的时候,圣索菲亚教堂被毁了;在雅典被攻克的时候,学校被毁了;在北京被八国联军攻克的时候,圆明园被毁了……
支撑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的理论依据有:1、基于暴力,2、基于迷信,3、基于天、梵、神的授权,4、基于法律,5、基于社会契约。
电影《不一样的天空》,讲述了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一个离婚的女人带着4个孩子生活,女人超级肥胖,7年了连家门都没有出过,走路都要拄着拐杖,小儿子是个智障,生活不能自理,大儿子为了照顾家人,牺牲了自我,大女儿也一样,照顾家人,小女儿孩子上小学。大儿子内心的无奈、痛苦、矛盾,在电影里展现的淋漓尽致。对这个家,他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他们都是自己的至亲,恨的是这种充满痛苦和烦恼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个头。他也想出去找个好工作,但是为了家人,他不能。他也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但是为了家人,他放弃了。大女儿也是一样。后来,母亲突然去世了。为了给母亲一个体面的葬礼,他们放火把家点着了,一场大火,母亲也随着大火上了天国,子女们也得到解脱——他们可以去过自己的生活。
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电影《一天》(one day),影片讲述了一对男女同学在毕业后20年左右的时间内,所经历的一切,工作的挫折、感情的变故和不如意、婚姻的破裂、父母的生老病死等等,生活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基本上都涉及到了,影片让人心碎的是,当女主角的生活就快进入美好的阶段(此时的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兜兜转转回到了自己爱了多年的男友身边;事业上,她终于成为一个有成绩的作家,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也能够体面地生活),男主角的生活也快恢复正常(此时,他经历了几段感情,经历了一段婚姻,蓦然回首,意识到最好的就在身边;此时,他经历了毕业前几年主持人生涯的喧嚣和荒芜、放浪,30多岁的人,在职场上一败涂地,相比同学,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最后不得不到同学的餐厅打工;此时,他的母亲生病过世了,和父亲的关系也比较差。但是呢,在女主角的影响下,他开始静下心来生活,远离喧嚣,懂得承担责任)的时候,女主角在一场车祸中丧身了,男主角的生活瞬间堕入无边黑暗之中……。这片子就像是为80后量身定做的,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的80后,很能体会片子的意味.
对一个封闭的小村庄的不同描述。陶渊明说是桃花源,房龙说是无知山谷,武侠小说说是高手隐居的地方,现在的爱旅游的人说是淳朴、原始的地方。对陶渊明来说,所谓的桃花源不过是在无从发挥知识分子才能的乱世上求得一方安稳生活的土地而已;对房龙来说,站在进步、变化、文明的角度上,封闭的村庄、部落、国家或者文明,不过是一潭死水,活着但没有生机和希望;对武侠小说来说,一个封闭的村庄,可能是一个卧薪尝胆的地方,也可能是一个远离江湖纷争、安稳度日的地方,还可能是一个发现武功秘籍或经历某种奇遇的地方;对长期生活在城市的现代人来说,一个封闭的小村庄可能就是我们回不去的遥远的故乡,一个释放我们情感或情绪的地方。
费尔德曼的百吉饼实验:人类的诚实程度其实超出你的想象!这里面可能的原因有 1、人的本性是诚实的,2、人们认为这种行为是可耻的,3、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4、人们认为并不值得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冒名誉受损的风险。
电影《超脱》,讲述了幼年或青少年时期所经历的那些痛苦的、难忘的事情会对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成年时期的生活造成怎么样的影响。我们想超脱,可是该如何超脱?成年的我们都那么难以超脱,青少年的我们又如何超脱,如何稍微正常地生活、学习、工作、组建家庭等等?电影的结局透着无法言喻的悲凉和一丝丝的安慰,诗歌《厄舍府的倒塌》是多么应景,胖女孩的自杀是多么应景,好在这个被老师收留过的女孩子还有可能回归正常生活,好在这个男老师还能继续坚持,做个好老师,不让自己迷失,尽管生活已经糟透了,尽管现实让人无法忍受,但是他毕竟还是向着改善自我、改善别人的方向努力。我们无法置身事外,我们无法割断历史,我们是拥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我们深深地为过去所困扰,也深深地为现在的一切所困扰,好在的一点是,我们终究没有绝望,没有放弃改善的希望。这大概就是超脱的意义吧。
看看历史,比如《全球通史》、《人类的故事》等等,你会觉得,战争是必然的,和平不过我们的一厢情愿。弱肉强食才是世界的真实,人类社会并没有比自然界高明多少。
金刚经说了什么?神马都是浮云。
但丁的名言节选
1、一个人愈知道时间的价值,愈感觉失时的痛苦呀!
2、走自已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3、通向荣誉的道路上并非铺满鲜花。
4、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5、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电影《朗读者》是一部反思二战对战犯处罚问题的作品。对汉娜·施密茨这样的犯人来说(年纪轻轻因为无知,参与了集中营的工作,因为在集中营的工作导致了很多人的死亡),让她怎么反思呢?她在法庭上的辩护词是不断有人被送到集中营来,集中营的空间是有限的,无法承载源源不断的人,所以老弱病残的人就不断地被处死。她在法庭上,当堂反问法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法官无言以对。这一问,其实也是向所有人提问的,简言之就是,如果你被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强制要求去做杀人放火的事情,做,你可以活着,不做,你就去死,你会怎么办?男主角在她要出狱的时候,问她被拘押20年,学到了些什么?她说她学会了写字,死的人已经死了。是啊,死的人已经死了,她已经蹲了20年的牢狱,从中年变成了一个衰弱的老妇,她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对从集中营走出来的人来说,应该怎么看待历史?男主角在美国所拜访的这个集中营存活下来的女人已经给了很好的答案。1、我们不该忘记历史,所以我们以文字、影像、实物来记录那段历史,提醒、警醒世人记住那段历史。2、我们不能过分地沉溺在那段历史中,因为那段历史太过沉重,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沉溺太久对当事人中的受害者或者被害者都不是一件好事,生活毕竟还得往前看、往前走,我们需要宽容、爱和淡忘。
对后来人来说,应该怎么看待这段历史?在法学院的课堂上,学生已经给了很好的答案。对有的人来说,不愿意接触这段人类的痛切之处、黑暗之处,所以选择回避,就像那位离席的同学一样;对有的人来说,当事人(受害者或者施加受害者、无知参与者或者被迫参与者或者主动参与者)因为和我们有很亲近的关系,我们在情感和道德、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中纠结、反复斗争;对更为广大的一类人来说,如果只是出于理性和正义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那么我们会反思:1、当战争已经结束,战俘已经回家,我们以胜利者的姿态对敌国的战犯或者本国的内奸继续施加处罚是合适的吗?如果不施加处罚,对受害者,对我们的良心,又无法交代。2、我们应该对多大范围内的战犯或内奸施以何种程度的处罚才是合适的?如果实行严厉的处罚,对于刚经历战争创伤的民族(不管是正义的一方还是非正义的一方)来说,都是很严重的二次伤害;如果实行很宽松的处罚,我们如何安抚民族的情绪,如何对得起那些为避免本民族遭受苦难而死去的人?3、对那种为数非常庞大的、被时代洪流卷进去的、被迫或者无意地做了很多伤害无辜人群的事情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