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传》这本书就像是墓志铭一样,那田野里一块块白花花地立着的墓碑,干巴巴地写着几行文字,就描述了一个人的生平,只有少数足够伟大的人物才有资格享受更大的篇幅,比如鸠摩罗什。中国人真不地道,鸠摩罗什为传播佛法贡献很大,他找女人做爱的事情都被记录在他的传记里。这样子也好,倒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也让我们明白僧人原来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更让我们窥探到僧人的世界也不是那么太平,也是一个江湖,也许不像红尘中那么多打打杀杀,到底也不是那么清净,所以网络上争论那个少林寺的主持修行怎么样怎么样,还拿出北方一个叫大悲寺的僧人的日常修行生活来作为对比,这一切都可以理解,人各有志,成佛的路也是千万条。多行善少为恶就阿弥陀佛了。
《二手时间》就是一本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写成的书,通过收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的故事来反映在苏联解体这一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当然从前面几篇文章(正在阅读这本书)来看,讲述者所讲述的时间跨度很长,从二战前后到苏联解体这一段时间。这种讲述历史的方法可比传统的中国历史的讲述方法有意思多了,因为在这种方式下,历史才是鲜活的,因为有了人的丰富的情感在里面,有人的喜怒哀乐在里面,有国事家事私事天下事在里面,在这种体系下讲述历史才更有趣,因为任何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就是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全体个人的历史的总和。脱离了这一点,干瘪瘪地去写教科书,一个章节描述一下政府军和反政府军的战斗故事,一个章节写写那些名人的贡献,一个章节写写科教文化……,这也太无赖了。
历史这本大书,不看是不行的,看的太仔细了也是不行的。历史就像一个人一样,某人A,平心而论,他还是不错的,但是A年轻的时候也做过一些荒唐事,身上也有一些令人讨厌的毛病,总的说来,除去这些不好的东西,他还是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正面价值大于负面价值的存在,说你喜欢他吗,还真不大喜欢,说你很讨厌他吗,有一点,但是想想他的好,又觉得一切还是可以原谅。
当自由之门打开时,人们却向反方向跑去。为何?其一,不知道何为自由。其二,没有准备好拥抱自由。
在《巨流河》里,作者反复地述说着父亲齐世英和自己的遗憾,对他父亲来说,如果郭松龄的军队可以度过巨流河,也许还可以在东北有所作为,到了55岁的样子,还因为反对政府加税被开除出党,后来又差点坐牢,一生所追求的自由和民主没有看到实现的那天。对于齐邦媛来说,不能在学业上更进一步也是一个深深的遗憾。不过,作者是深深地明白罗素的那段话—— An individual human existence should be like
a river——small at first, narrowly contained within its banks, and rushing
passionately past rocks and over waterfalls. Gradually the river grows wider,
the banks recede, the waters flow more quietly, and in the end, without any
visible break, they become merged in the sea, and painlessly lose their
individual being.一切终有时。相比同时代的很多人,他们父女还是幸运的了,起码在乱世中活下来了,一家人团团圆圆,起码还是做了一些事情,没有被时代或者政治耽误很多。
“非议”一下《巨流河》里面的一段情节。郭松龄的出发点还是不错的,不过,这注定是一场很难取胜的战争。他面前的对手不单单是张学良、张作霖,还有虎视眈眈的日本人。况且,起兵之时,准备并不充分,内部意见并未统一,失败或胜利后的行动方案并没有考虑充分。对他来说,更好的策略可能是不急于起兵造事,辅助张学良,逐步改造东北。
关于爱情,冰心说「你不要找,你要等」(1991年5月的一天,铁凝手捧鲜花冒雨去看冰心老人。冰心问当时已30岁有余的铁凝:“你有男朋友了吗?”铁凝答:“还没找呢。”90岁的冰心老人看着铁凝很坚定地对她说:“你不要找,你要等。”)。对那个年代的女子来说,这是个不错的策略,对于现在的男女来说,你要找,也要等。其实,你找的就是等你的人,你等的就是找你的人,最好是没有早到一步也没有晚到一步刚巧赶上。不过,在各种边界条件下,寻找最优解是困难的、是有成本的,相对来说,寻找一个较好的答案已经不错。别忘了,我们是找不出麦田里最大的麦穗的。
在《巨流河》里,我们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现实人生。看到大陆历史书中的那个张学良将军在东北父老的心里是个什么形象,看到那些拯救人民于水火的人,并不像那首广为流传的歌曲里唱的那样“没有某某党就没有新中国……”。原来大厦将倾,有人四散逃命,有人奋力支撑,有人无动于衷,有人趁火打劫,有人盗名暗世……。很多的人为了这个破败的家国,要么像修筑滇缅公路的普通劳工一样流汗流血,甚至牺牲性命,要么像航校军人张大飞那样在天空和日本人战斗,要么像陈嘉庚那样的爱国华侨捐款捐物,要么像张伯苓教授那样为保存这个民族的读书种子而苦苦支撑,要么像薛岳将军那样奋勇杀敌,要么像在沦陷区的那些地下工作者一样秘密做着情报工作……,正是这无穷无尽的、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各个阶层的爱国的中国人,不断地前仆后继地奋斗牺牲,才取得了这样一场伟大的卫国战争(即教科书中所谓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些人,他们可能政治立场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不同,但是都为了这个国家在最危险的那个时段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正是他们的牺牲才换来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最近,碰到一个诗人——A,出过两本诗集的默默无闻的诗人。让我想到身边的一个人,曾几何时,他也是一个诗人——C,C年轻的时候风头可比A强劲多了。后来,C迫于家庭压力,淡出诗歌界,放下了读书、写诗的心,逐渐在生命的河流中打磨成了为着一家人生活奔波的普通男人。我不能说C没有坚持文学道路就是错误的,虽然他的家庭生活说不上幸福,他的经济状况说不上很好,只是关键时刻一念之间,真的会影响很大,柳青就说了人生关键的地方就几步,此言甚是有理。我只是感慨,如果C能够坚持一下,能够在关键时刻狠心一下,他的人生真的会大大的不同。同时,我也觉得,写诗只合30岁之前,30岁之后,还是算了吧,写小说、写散文、做研究也比写诗好,30岁之前的诗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30之后的诗是仗着深厚的功底吟出来的。诗人死了,我感到有点悲伤。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你就像爱生命》可真是一本不错的情书(当然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是与友人等的往来书信),那个充满幽默感,追求美的、理性的世界的王小波真让人赞叹。与友人书信中的王小波,让我们更近一步观察到一个标准的斜杠中年人的生活。按照“活过、爱过、写过”的标准来看,小波的也可以说是无憾了。努力教书、编程、写作、挣钱,活过了;与一个志同道合的、心爱的人在一起20年,爱过了;写了些情书,写了些杂文,写了些小说,正好这些书大家都喜欢,写过了。不负时光,不负此生了。
电影《末代皇帝》,溥仪的人生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一生都想做出点改变环境的事情,到最后才发现什么也没有能够改变,反而是处处被环境钳制、改变。悲剧的是,他恐怕就没有想过怎么样改造一下自己,不一定要接受某党的改造,但确实很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最起码可以学会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
电影《甘地传》里,甘地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但是他仍然没有办法解决民族的纷争,穆斯林和印度教之间的矛盾。他的理想很美好,但是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太简单了。对于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来说,英国人是他们共同的敌人,他的办法奏效了。对于兄弟之间的矛盾,他也采取道德感化的办法,就失败了。在独立之前,国内已经是分成不同的阶级和种族,在独立之后,大家都是各打各的算盘,人们已经失去理性,绝食又能改变什么?兄弟之间闹得不可开交,分开未必不是好事。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产品的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不是编资料证明出来的。
和尚也有烦恼。为什么呢?和尚也只是和尚而已,还没有成佛,还没有觉悟,所以也有烦恼,只不过在思想层面,和尚的认识比普通人高而已,就像大学教授比普通人知道很多,但是你要问大学教授是不是什么都知道,肯定还是有很多不知道的。举几个例子吧,慧能之所以星夜拿着师傅的衣钵跑到南方来,达摩祖师一苇渡江,辩机被斩,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推介一本书《在西藏读书的日子》,作者邱常梵。这本书勾画了藏传佛教、拉萨民生的粗略状况,写作范围并不是说的封面的广告词“这是一本关于西藏……的百科全书”。这本书最有趣的部分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佛教的实践和感悟。
电影《现代启示录》看完,谈点感受。反思战争的片子,挺有意思的。the horror……。结束恐怖的唯一办法可能就是,你尊重我,我尊重你,你到我的土地上,正儿八经地工作生活,不做犯罪的事情,不搞入侵,不搞屠杀,不搞强奸……。
在某一种情形下的领土争端问题就像是两个兄弟争财产。邻国就像两兄弟甲和乙,分家的时候,甲多拿了点房产,乙多拿了点土地,甲乙把这些财产分别留给了各自的儿子丙和丁,丙和丁的这些财产最后分别流传到了几代子孙戊和己手里。戊和己都觉得自己吃亏了,戊觉得如果祖爷爷甲土地拿少了,己觉得祖爷爷乙房产拿少了,两人为此争斗不休。问题就出现了,1、按照现行法律,某一种权利如果受到侵害,在某一定时间内如果不寻求法律途径解决,这个权利是会失效的。2、维持这种公正的准则或者依据是什么呢?
我们很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为什么会取得现在的成就,对家庭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对社会或者社区,他是一个很热心的慈善家;对球队来说,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想让球队变得更好。他是如此的有领导能力、影响力。他是怎么做到的?毕竟他是从一个贫寒的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很多人在这样的家庭和环境中,要么在底层苦苦挣扎一辈子,要么自甘堕落、陷入无边的黑暗中,要么在获得成功之后,把控不住自己,走上了毁灭之路,然后要么继续毁灭,要么浪子回头。他如何自律、如何成长、如何没有走上歧途……,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优点,我们想知道他如何成为这样的人。
科普一下,为什么安全生产法中安全管理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第一,要了解人们对安全管理的认知历程,要了解安全管理这个学科的发展历史,那么多的悲剧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为什么提综合治理?道理很简单。所有的人类活动其实都是个输入输出的过程,输入端有资源(资金、人员、材料、设备、设施、环境等),输出的是结果,要想输出端安全,那么输入端和输入过程就要保证安全。第三,杜邦公司的十大安全理念,可以借鉴的太多。你可以看到,很多企业提出很多战略目标,但是把安全作为企业第一目标的有几个?你可以看到有多少企业还停留在把满足顾客需求作为企业第一目标的阶段,可是万一顾客的需求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呢?万一你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而牺牲了一些其它东西呢,比如安全,比如环境。杜邦公司和我们的一个区别是,人家提出“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并且就围绕这个目标奋斗,而我们现阶段是停留在追求降低死亡率、事故发生率的阶段。
看完电影《末日崩塌》。发点感想。1、在史无前例的灾害面前,应急预案有多大用?预案是需要演练来验证和完善的。政府在事中应该怎么作为,只是事后来收一下烂摊子吗?2、预警工作应该这么做?是专家在新闻上说一下吗?问题是专家很多唉。3、男主角是个消防员吧?不履行公职,就是一路在怎么拯救自己的家人。那个建筑师很无耻吗?他代表了人性的弱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