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
14.17:
原文: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备注:“被”通“披"
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早就被远方的夷狄或一些野蛮民族统治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上一节我们讲过公子纠离世以后,管仲成为了齐桓公的大臣。其实,管仲又何尝不想誓死跟随公子纠,但他身上还有着未完成的使命,那就是一匡天下。管仲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只得将自己对主上的忠诚放在一边,抛却个人的情感,将自己投身于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管仲学会了与自己和解,舍弃自己的意气,帮助齐桓公成为一方霸主,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是管仲的人生价值所在,这就是仁!推荐你读:《第3选择》
孔子认为小信不如大仁,找到为天下苍生做事的责任感,开阔自己的格局,碰到小事就容易看得开了;确实,一个人的格局大了,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自然过得坦然;
14.18:
原文: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zhuàn】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译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被文子推荐)和文子一起擢升为卫国的大臣。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古代的谥号是很重要的,欧阳修-欧阳文公;苏东坡-苏文忠公;王安石--王文公你是否愿意把自己的下属推荐出来,古代举荐家臣同朝为官,公叔文了大气量《联盟》
14.19:
原文: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译文:孔子谈到卫灵公的昏庸无道,季康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没有丧国呢?“孔子说:“他有仲叔圉接侍宾客,祝管治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丧国?”
季康子问孔子,卫灵公无道,治国无方,但为什么卫国现在还没有灭亡呢?孔子认为,这是由于卫灵公虽然个人才能修养不突出,但他识人善用,他安排仲叔圉接待国家来客,祝鮀负责祭祀、宗庙事宜,王孙贾负责整治军旅,正是由于这三人各在其位,才得以支撑卫国不至于轰然倒塌。这告诉我们,学会识人、用人甚至可以帮整个组织、公司赢得重要的缓冲期,称得上是一项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才能。推荐你读:《横向领导力》
孔子想表达的是识人用人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