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命的头两年都花在如何从无助的情境中挣脱出来。初生婴儿几乎是完全无助的,是个只有一系列反射动作的生物。他哭的时候,妈妈就会过来。但是他无法控制妈妈的来或去,他的哭泣只是对疼痛或不适的反应;他也无法控制自己是否哭泣,为了从无助中成长及发展自身掌控环境的能力,他必须作出有目的的反应来实现自己的意愿。
初生婴儿只能够随意控制那些用来吸吮和转动眼球的肌肉。在生命的最初三个月,他开始控制手臂与腿,虽然这些动作还不成熟,但是很快,他摇动的手臂就会向前抓取,然后当他习得哭泣会叫来妈妈时,他就会控制哭泣了。
头两年使个体具有掌控感的两个重要9里程碑行为就是走路与说话。在两年内,我们可以看到为取得自主及成就婴儿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刚学会走路的婴儿,踢开障碍,遇到阻挠仍然继续前进。
掌控行为是形成学龄前儿童乐观心态的大炼炉。在父母的协助下,孩子有可能养成面对挑战不退缩以及克服困难的习惯。一旦孩子进入学校,让孩子拥有了乐观,就可以使他从掌控行为移转到各种思想上,尤其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学龄儿童已经开始思考因果关系,他们对为何成功、为何失败发展了一套理论;他们也发展了一套理论告诉自己如何将失败转换为成功。这些理论就是他们是悲观或乐观的基础。
伴随着生长发育过程,你的孩子对世界的看法会具体化,他可能会悲观、被动和内向。当发育成长过程所带来的失败与被排斥的感受开始时,家长应注意抑郁的发生。现在13岁的青少年中几乎有1/3的人都有抑郁的症状,等到他们高中毕业时,几乎有15%的人已经经历过一次抑郁症。
无论年轻或年老,抑郁的人有四种问题:
行为上的——他们被动、犹豫不决且无助;
感情上的——他们忧愁悲哀;
生理上的——
他们的饮食及睡眠欲望常被困扰;
认知上的——
他们觉得生活无意义,觉得自己无价值。
仅仅提倡自尊的感受层面而不打断悲观和消极的枷锁,则不会有任何成果。如果你的孩子感受自己无价值、憎恨自己或缺乏自信心,那就反映出他相信自己与现实世界的交往存在困难,一旦他与世界或社会的交往得到改进,并且察觉到自己的进步,他的情绪就会有所改善。一旦抑郁的孩子变得积极主动,他的价值感就自然提升了。
当孩子表现不好时,他会问自己“为什么”。他的回答中总是会包括三个方面:是谁的错?要持续多久?我的生活中有多少方面会受影响?这三个不同方面的问题十分重要,因为第一个问题:怨自己还是怨世界——控制了自尊中感受的部分;第二和第三个问题:事件的长久性以及泛化性——控制他回应失败的行为。对自己感到泄气并不会直接造成失败,而相信坏事情会持续一辈子且会危害每一件事,则会直接使孩子选择放弃。放弃造成更多的失败,失败又会损害孩子的自尊感。
一边是提倡儿童的自尊感,另一边是提倡掌控与乐观,这两个方面应该被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前者将感觉满意视为主要目标,儿童实际的表现只是一件幸运的副产品,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孩子对自己的看法;而后者则提倡实际行为才是主要的训练式教导目标,感觉满意仅是甜美的副产品。
绝大多数的理论家与每一位实践者,都处于这两种看法之间。多数父母与老师,无论他们的理论为何,有时介入只是为了减轻孩子的伤痛,使孩子的心情好一些。多数父母与老师偶尔也让孩子遭受挫折,以形成坚强的品质。受到“感觉满意”的观念影响的人,会介入以使孩子心情转好;受到“表现满意”方法影响的人,会介入以改变孩子对失败的看法,鼓励容忍挫折,并且奖励坚持、毅力而不仅是奖励成功。
提倡“感觉满意”的人和有“正面思想力量”的老师,有方法使儿童对自己感觉满意。“表现满意”的提倡者有两种新方法:一个是从悲观改变成乐观,另一个是从无助改变成掌控。而后者,正是我们接下来讨论的重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