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作者: 成长中的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16-08-12 22:28 被阅读85次

作者:杨绛
2003年7月北京第1版
2012年9月北京第2版
2016年7月北京第52次印刷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她被钱钟书评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三口之家,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一生清贫,颠沛流离,到老了才有了固定住所。

文章只有3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走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作者用朴素、细腻、温情的文字打动人心,这是本回忆录,在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因疾病相继去世后地思念之作。

从小女儿阿瑗就体弱多病,从知道怀孕后,钱钟书就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当然“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后来,女儿确实像钟书,不仅是长相,还有翻书的动作,性格。可见他们对女儿的喜欢,又有哪个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呢?

一个家都是知识工作者,女儿继承了他们的优点,爱看书,成绩优秀,后来留校任教。在生命最后时刻,还在担心自己的父母,那时候钱钟书也在住院,两个人在不同的医院,杨绛就成了中间的传话筒,两边跑,这还不够,父女俩还互相通信,鼓励对方。

钱钟书一生本想与世无争,也不屑于和人争,一家三口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但偏偏受过很多诽谤,遭人陷害,晚年才有固定居所。

他们的婚姻是幸福的,一家人在一起,有共同的爱好,各自做各自的文字工作;
但他们又是不幸的,被排挤,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幸亏他们精神丰富。

我很羡慕这样的家庭,从我记事起,父母就在争吵中度过,一言不合就说离婚,各说对方的不对,这对我的择偶标准有很大影响,首先要爱我,疼我,这是最重要,也几乎是唯一的要求。

他们对女儿的爱很深沉,不干涉她的任何决定,阿瑗也时刻记得报恩,在生命最后,还在担心自己的母亲,让人动容。

亲情永远是个让人温馨、感动的话题,你养我大,我陪你老,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靠自己的努力让父母安度晚年,我不求大富大贵,就希望能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能够成为他们的骄傲。
目前,我没有这个能力,只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平安,我希望我成功的速度能赶上他们老去的速度,这条路任重道远,我会努力,成为他们的依靠!

原创,喜欢可以点赞或关注我

相关文章

  • 这本书教会了我什么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记述了他们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63年...

  • 2019-10-13《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读完《我们仨》,我从杨绛女士的视角体验他们的一家人的生活。钱钟书先生,博学、宽厚,不争,但也有像...

  • 有一种感人至深的亲情,叫“我们仨”

    杨绛先生的书《我们仨》读后感悟…~ 《我们仨》这本书在第一部分的内容里,我们走进了杨绛相继失去女儿和人生伴侣的那段...

  • 娓娓道来的水墨流年

    ———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2岁时所著,最初设想,这本书由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

  • 走到人生边上

    之前刚刚发布了一篇有关杨绛先生作品《我们仨》的读后感,今天便来写她的另一本书--《走到人生边上》的读后感了。 “本...

  • 读杨绛先生《我们仨》有感

    今天是我加入简书日更的第一天,刚好借这个契机把《我们仨》的读后感记录下来。 第一次读《我们仨》是在高一,那时候我处...

  • 2018-12-28看书收尾

    2018的最后几天把基本没看完的书看完了,有三本《流浪地球》、《人类简史》和《我们仨》,简要记录一下读后感。 《流...

  • 不逛街的钱钟书

    ——《我们仨》读后感 以前读过一篇文章,说这本书应该倒着读。不以为然。 杨先生慧慈。 人生走到尾声,曲终人散,大多...

  • 《我们仨》读后感

    想了好久这篇读后感名字,可是读书太少找不到好的词语。 《我们仨》周末两日时间读完,阅毕心中是痛?还是暖?就是不能平...

  • 再读《我们仨》之感

    最近再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没有写读后感的习惯,却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应该记录点什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仨》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ye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