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作业时,特意去百度了一下什么是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跟碎片知识相对应的概念,指高度有序的知识集合,也就是说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大量的知识点,二是有序的结构。
一、什么是苏氏所说的劳动
在我们这边的学校提起劳动,最先想到的是打扫卫生,甚至在我以前工作的农村学校,每周一第三节是劳动时间即打扫卫生的时间,这时的劳动是“从事单调的、令人疲劳的体力劳动,而不需要任何技巧,他们的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能量的器官,而远非一种创造的工具。(第40条)”更多的时候劳动与智力发展割裂开来,仅仅变成了体力劳动。“确实,有些劳动带有机械操练的性质,并且可以磨练意志或增强责任感,比如打扫卫生等。但将这一部分等于劳动的全部,是不对的。事实上,在学校教育中,劳动主要不应该是体力性的,而应该是智力性的。”苏氏所说的劳动就“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里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艺。(第28条)”他所指的劳动,“没有与智力发展割裂开来,而是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劳动的重要意义
1.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而言,劳动的意义更为巨大。“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那么产生这些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也就是说,离开事实就不能思考,而最容易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机会,则是在它们以直观的形态(在劳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地方。(第28条)”“在劳动中,事物以及事物的变化是直观地呈现在眼前的,并且可以通过操作而进行各种尝试。这样,学困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和发展思维。”
2.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
教师应当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着迷于一件事,着迷于一项劳动,在这项劳动中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项或几项心爱的劳动,那么,他的个性就会获得长足的发展。他也更容易发现和了解他自己。”
3.“因为劳动通常的协作性,它对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对于团结精神的发展,包括对于学生道德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劳动教育方面的工作遵循的各项原则和要求
要使热爱劳动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成为一个人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1.劳动素养和一般发展(即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身体的发展)相结合,使少年感到缺少劳动就无法生活。
2.在劳动中展示、发现和发展个性,在少年早期就找到一种可以展示他天赋才能的劳动。
3.培养为社会谋福利而劳动的愿望,让儿童参加创造全民财富的劳动。
4.参加生产劳动,体验劳动生活。
5.劳动种类的多样化,劳动的经常性和不断性,劳动的普及性,所有人都要参加。
6.儿童劳动中要有成人生产劳动的性质,不应当限制儿童的发展,应当让他们尽可能的使用跟成年人一样的劳动工具。
7.儿童劳动的量力性,不允许过度消耗体力及神经系统。
四、应当选择的劳动形式
1.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和仪器的活动模型。如少年模型设计家小组,设计和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案。
2.选择能量和运动的传递、变换方式。比如电能转变为机械能和热能的设计,把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或者相反的设计、装配等。
3.选择材料的加工方法,选择加工用的工具、机械和工艺方法。教会给学生左右手都会工作,力求做到使工具和手融为一体,成为手的一部分,体现思维和手的真正结合。用手工工具和简单的机械工具加工材料,这是医治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最好手段。
4.为植物和动物的正常发展创造环境,管理这种环境。应当让学生在农业劳动中接触,比如少年植物栽培家、育种学家、生物学家、农业技术家小组等。
所组织的劳动形式应该是把智力活动和体力劳动密切结合起来的课外技术小组和农业小组,每个课外小组都带有研究的性质,建立“难题之室”,使学生选择自己心爱的劳动,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才能进行创造,在干活时思考和思考时干活。
五、苏氏指导劳动的具体案例
苏氏指导儿童在种植葡萄的劳动,先给儿童讲故事,激发他们的想象;在暖房里扦插、施肥;带来一篮子成熟的葡萄激励儿童朝目标努力;在暖房里培育幼苗;参加劳动节、栽种葡萄。
在劳动的过程中,怎样才能保持学生对劳动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追求呢?苏氏认为使简单的、日复一日的重复的日常劳动,不要变成最终目标,而要成为手段,借它去一页一页的翻开大自然。并且教师随时准备有新的设想,只要发现孩子们稍有松劲的情绪,就准备用它们来给孩子们鼓气,激发学生不断在研究新事物,进行创造,唤起了学生最深刻的发现世界、进行创造的欢乐感,学生心中有理想的火花,那么为此进行的体力劳动也是充满干劲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