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思塾讲坛」父母对于孩子:是保护还是控制

「思塾讲坛」父母对于孩子:是保护还是控制

作者: 家长思塾 | 来源:发表于2018-02-12 20:19 被阅读0次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并不需要做太多,只要把种子埋到土壤里,把鱼儿放回水中……

这些日子,网友们都在议论留美归来的北大毕业生的一篇万字文。在思塾看来,这篇长文还真值得我们做家长的好好读一读。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文章的作者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的特征:从小成绩拔尖,高考以四川一地级市理科状元的成绩,被北大生物系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的研究生……

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12年了,他没再回家过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还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近日,他写下了万字长文,并发给了多个朋友、同学。他希望给这些已经成为或即将为人父母的同学一些参考,说说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另一方面,他也想给自己找到答案——在伤害已经发生后,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

王猛写给父母的决裂信 资料图片​

在王猛的文章中,他给我们讲述了几个至今难忘的小故事: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班里要搞文艺演出,前一天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但演出时却只有王猛没按要求着装。“我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的请求也没被准许。”王猛说,从小到大,他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

王猛是大院子弟,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所有的生活圈子几乎都在这个院子里,“包括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跳出学校的几乎没有”。

高中时,王猛曾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绝。王猛认为,正是这一封闭单纯的环境让自己的社交能力从小就受到了影响,与同学很难相处。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了,但就在离家前,父母要求他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自己。王猛说,大姨果然像父母一样“照顾”他:不断给他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其他同学了解他的情况。

在王猛看来,家人所有的“爱”和“保护”,不过是为了在保证控制对象基本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控制自己;至于自己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则根本就不在父母考虑之列。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求助”,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王猛说,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他遭到同学的取笑,后来传到家里亲戚耳朵里,他又一次遭到了亲戚的取笑,“但面对取笑,家人从来没有保护过我,不以为然。”

2005年,是王猛在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那一天,小时候取笑他不会剥鸡蛋的亲戚来到家里,“她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讪笑道‘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

王猛很生气,他猛地站起来与亲戚怒目相对。“这次,父母依然没保护我,也没对亲戚说不”。

自那以后,王猛便没在家过春节。

大学毕业,在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决定出国读研。

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即刻就给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他。虽然王猛认为自己与这位“老朋友”并无共同话题,且认为此人为人有问题,不想与他交往了,但家人仍干预他的处理方式,还要求他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

在美国,王猛曾有一段时间不由自主的会想起从前沮丧的事情,注意力难以集中。他找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报告出来后,王猛给父母寄回了一份,希望他们认识到,他们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即便后来承认事实,一有机会还是就把责任推给我。”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接着,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走到这一步,王猛也颇感无奈,“这期间有太多的机会,但凡有一次他们抓住了,就不至于此。”

至今,王猛的父母也不知道他身在何处,做什么。身边人问及王猛为何每年春节都不在家时,母亲的回答则一直是“人在美国,没时间回家”。

又到春节了,真希望王猛能和父母一起过一个团圆年。但我们都知道,在内心的伤痛没有痊愈的时候,王猛是不可能回家的。

而最能治愈王猛创伤的人,其实正是他的父母。

面对儿子的决绝,他们又是作何反应的呢?

看到儿子发来的决裂信,一开始老王(化名)没觉得有啥特别,因为儿子类似的“抱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儿子把这封信称为对家人的“最后通牒”,但老王觉得,这算是什么最后通牒啊?“既然是通牒,你总该提出条件吧,总该是不能达到什么条件才会怎么怎么吧!”老两口搞不懂儿子为何会远离,为何不能“举重若轻”,为何老是揪着过去不放。

搞不懂的或许还不止这老两口。这是一个曾经令多少人羡慕的家庭啊: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从小成绩优异,好学上进。这样一个看似没有任何缺憾的家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为何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呢?

好在王猛一直没停止对自己的“救赎”——出国留学是救赎,研究心理学也是救赎。在思塾看来,更需要救赎的,其实还有王猛的父母,以及我们许许多多的爸爸妈妈。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他们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

这是王猛对自己父母的评价。

思塾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关注家长思塾公众号,看更多原创内容。

相关文章

  • 「思塾讲坛」父母对于孩子:是保护还是控制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并不需要做太多,只要把种子埋到土壤里,把鱼儿放回水中……” 这些日子,网友们都在议论留美归...

  • 「思塾讲坛」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

    出国留学在某种程度上让孩子有了更充分的选择 讲了好几期留学故事了,听的家长们可能有点心焦:现在的孩子们本来就个性比...

  • 父母分两种类型,你是哪一型?

    对于孩子,你是一位严厉型还是骄纵型的父母? 你在有用什么方法养育孩子,控制还是骄纵? 严厉型的父母对待孩子的要求是...

  • 你是在保护孩子还是在控制孩子?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很多中国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会给孩子制定很多规则。希望他们能在我们的保护下茁壮成长。 更有一...

  • 2018-08-06

    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精神特质是控制和保护。 控制的意味是:我说什么,就应该是什么! 控制的极致表现是:你是我的孩子...

  • 塾思

    些许凉风悠得败叶伙同着风交织、打旋,本遍绿的群山不免多了几大块碎金。忆往昔,“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挖掘本性“...

  • 如何帮助孩子提升自主性?

    想要提升孩子的自主性,首要的任务便是父母要转变教养理念; 减少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控制,不放任,也不包办,将行为控制...

  • 如何帮助孩子提升自主性?

    想要提升孩子的自主性,首要的任务便是父母要转变教养理念; 减少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控制,不放任,也不包办,将行为控制...

  • 实验记录

    清洗工艺是对于 形核点 和 引入杂质的控制 气体流量是对于 气氛保护 和 使其接触的控制 温度与摆放位置是对于 是...

  • 每日三正9.9

    1.父母过度严厉,孩子要么叛逆要么退缩;当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实际是父母控制孩子,也允许孩子控制父母,孩子也会变成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塾讲坛」父母对于孩子:是保护还是控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ndd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