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发生,是多巴胺等一系列激素释放的结果,并不需要建立在彼此熟悉、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许多一见钟情的例子便足以证明这一点。
相识之初,双方看到的只有彼此的优点,几乎一拍即合,或者不自觉地相互迁就,不存在沟通障碍的问题。
然而,一年半载,最多三年五载过去之后,分歧逐渐显现:三观不合、性格相冲、沟通障碍……
妍潞的老公大伟比她年长9岁。当时初入公司的妍潞是个“拼命三娘”,常常加班至深夜。作为部门上司的大伟,有意无意地会留下来帮助她,时常相约一起宵夜,然后大伟送妍潞回家。几个月后,两人自然而然地在一起了。
妍潞敬重大伟,甚至有点崇拜她,所以无论大伟说什么,她都赞同;大伟欣赏妍潞,对她百般宠溺,无论妍潞想要什么,他都尽力满足。
妍潞一度建议闺蜜说:“找个年长些的男人做老公,可以省掉好多沟通的麻烦,他好像能猜透我的心思,许多事在我开口之前就会去做好。”
闺蜜始终心有疑虑:“在不同时代成长起来的人,真的不会有代沟吗?你的向往,他都能理解支持吗?他的焦虑,你都能感同身受吗?当听到一首老歌时,70后与80后能产生共鸣吗?以后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能达成一致吗?”
与大伟婚后不到两年,妍潞便一条接一条地证实了闺蜜当时的疑虑。尤其是沟通障碍,最为突出。
“老公,你不回家吃饭的时候能不能提前说一声?”
“你不回家吃饭怎么就不能说一声呢?害我做了一桌子菜!”
“我拜托你,下次不回家吃饭说一声!我也工作累了一天,凭什么非要我做好饭了还要追着问你回不回来吃饭?”
“我受够了,屁大点事儿,花两年时间都沟不通,这件事对你来说就特别难吗?”
“算了,我也不想做饭了,我回我妈那儿吃去,您老人家爱上哪儿吃上哪儿吃,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离!”
大伟惊呆了,百思不得其解,不就是不习惯提前报备吗?怎么还闹到离婚这么严重?这两年我也忍了很多好吗?
妍潞是独生女,公务员家庭,家教颇严,很注重礼仪和仪式感。像拜访别人至少提前半天预约,不回家吃饭第一时间告诉家人以免家里空等,出必告返必面,从不在外过夜,为晚归的人留一盏灯……
大伟是家里的老大,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下面还有弟弟妹妹。早早成为家庭经济支柱的他,是家里的发号施令者,连对父母都是粗声大气,对弟弟妹妹,更是严厉的兄长。多少年来,大伟想去哪儿就去哪,想干嘛就干嘛,从来没有人对他干涉半句。即使过年不回自己家,而是跟着朋友回老家欢聚也是OK,没有人表达任何不满。父母每天做好饭,都打电话询问他是否回家吃饭。所以他根本觉得妍潞的要求太矫情,还很生气,妍潞为什么不能主动打电话问他!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导致两人的关系越来越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