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微博最火的消息,大概是“王源室内吸烟”。照片中的他拿烟的样子十分娴熟,和同席的贾乃亮、杨超越等友人有说有笑。
在大家的印象中,王源还是那个“乖乖仔”。做出这样明显违规的行为,连粉丝们都表示了失望。
随后,王源立马给出了官方致歉。
但是王源作为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实在太大。身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年教育使者,却在禁烟场所抽烟,BBC同样报道了王源抽烟的事件,对王源的称呼是“one of the country‘s most socially responsible public figures”。
事件发酵至今,遭受冲击的粉丝们的心有碎了一地的,也有鼓励小孩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也有人说王源飘了,过早的成名和粉丝的吹捧让他没法看清自己。
王源的母亲曾非常后悔自己的儿子走了明星这条路,她说如果再选一次,她一定不会让儿子走这条路,曾经有很多粉丝不理解王源妈妈的话,觉得这是一条普通人都走不上的光鲜亮丽的路,但看到他过早地经历了“成年人”的世界,别人家的孩子还在伸手向父母要钱,他却已经在饭局上像个“油腻”的大人一样抽烟,要知道他才19岁而已。
而18-30岁、特别是18-25岁这个年龄段,正是2000年以来学界关注很多的人生发展阶段。它被称为“成年初显期”,字面翻译成“正在形成的成年期”(Emerging adulthood)则十分形象。它是一个人从十几岁的尾巴到二十多岁(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的发展阶段,尤其指代18-25岁。
王源从出道开始一直给人乖孩子的印象,现在的他开始希望脱开曾经的“标签”,反叛地探索着属于自己的路。为了表现自己而参加《我是唱作人》,唱着“没有人能真的感同身受”;不顾团队反对执意只申请伯克利音乐学院。也许王源正在经历的,正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迷茫期”。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个阶段正是许多重要的改变发生的时期。它既不是青春期,也不等于完全的成年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类面临着许多独特的处境和挑战。
成年初显:充满不确定的必经之路
上一代人,在18-25岁期间,通常已经完成了婚姻/家庭、事业的选择。这个阶段对那时的人们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进入稳定的成人角色的过渡阶段。他们很少(或者延后了很多年才)体会到我们这一代人在这个时期里经历的挣扎和阵痛。
我们面临的情形则完全不同——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婚姻和生育年龄普遍推迟到了25岁以后。在校读书的时间增长也是近几十年来发生的社会变化之一,大学毕业后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也变得越来越普遍。成人期该做出的许多承诺和责任都被推迟了,而从青春期开始的、人们对于自身角色的探索和实验,则持续开展。事实上,对这一代人来说,在成年初显期,我们对于自身角色的探索要比青春期更加剧烈。
频繁的变化、对人生可能性的探索是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征。而到了这个时期的末尾,也就是临近30岁时,大部分人都已经做出了对一生有持续后果的人生选择。
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开始摆脱完全的依附状态,但又还没有完全具备成年人应该具备的责任。在这个阶段,人生许多未知都还在发生,几乎没有什么是确定的,而对于自己人生独立探索的程度之广阔,是其它任何阶段都无法企及的。
而王源的成长轨迹和大部分青少年又不一样,他在这个成年初显期要面临的挑战和混乱或许更有他自己的特殊性。
到了接近30岁的那几年,也就是成年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向成年早期(young adulthood)过渡的几年里,这种混乱、不稳定的状态才会得到缓解。人们通常在25-30岁间做出一些对自己的一生都会有持续影响的决定,比如伴侣的选择、事业道路的明确等等。
我们什么时候才算“真正成年”?
研究发现,个体主义相关的特质,尤其是以下三个特质对“我们认为自己是否成年”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
1. 接受自己对自己该负起的责任(have been accepting responsibility for oneself)
2. 独立地做出决定(making independent decisions)。
3. 实现经济独立(becoming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王源决定走音乐这条路,不顾团队反对只申请伯克利音乐学院一所学校,上节目演唱却没控制住情绪而大哭,因为翻栏杆、唱歌走音、公共场所吸烟而道歉。他也正在往“独立地做出决定”和“接受自己对自己该负起的责任”这两个方向而努力。
对我们而言,这几个特质的重要性,反映出在成年初显期,个人发展的重点是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人(a self-sufficient person)。只有在这一点实现之后,我们才会发生主观感受上的改变。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成为父母”这一点,虽然在成年初显期不太常见,但成年初显期的年轻人一旦成为父母,就会极大影响到他们的主观体验,成年初显期的各种探索会立刻被父母这一身份所限制。 因为成为父母之后,这些个体的关注重点从为自己负责,转向了为他们的孩子负责。这个因素能极大缩短年轻人探索、实验的时间,快速实现主体感觉上的“完全成年”。
在成年初显期,我们需要进行哪些探索?
在成年初显期,我们主要要在3个方面完成自我身份的探索:爱、工作和世界观。自我身份的形成涉及到在这3个方面都尝试各种可能,然后逐步做出那些影响会持续更久的决定(比如选定事业发展的道路,选定更长期的伴侣等)。
1.爱情
在爱情方面,对青少年来说,约会能够带来陪伴,以及对于浪漫爱情和性的初体验。但很少有人能和青春期的恋人走到最后。而在成年初显期,爱的探索涉及更深层次的亲密感,这个阶段的人该问自己的问题是,考虑到我自己是哪个类型的人,我希望选择什么类型的人作为我一生的伴侣?
2.事业
事业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词。年轻人正是在成人初显期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和训练,这些教育和训练提供了他们未来成人生涯中收入和事业发展的基础。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工作经验是为了未来的工作角色/身份做准备的。
他们开始考虑,这些工作经验会如何为未来在整个成人期想要从事的工作奠定基础。他们需要问自己,我擅长做什么工作?什么样的工作我长期做也会觉得满意?我有哪些机会可以在最适合的领域内找到工作?年轻人在设计自己的教育道路时,不应该盲目出于随大流的心理做选择,而要想清楚自己想要通过这个选择获得怎样的未来。
3.价值观
而在价值观方面,心理学家William Perry研究发现,成年初显期,世界观的改变是认知发展中最核心的部分。他指出,成年初显期的年轻人在进入高校时,往往携带着它们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学到的世界观,而高校里的教育则会向他们展现出多种不同的世界观。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会发现自己开始质疑过去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年轻人在大学毕业时会 发现自己获得了和自己过去不同的世界观,同时,这个世界观还会在未来被不断地继续修正。
研究显示,越高程度的教育水平,越会带来对世界观的探索和重新考量。
需要指出的是,成年初显期的自我探索,并不总是愉快的。对于爱的探索可能以失望、理想破灭、被拒绝为结局。对于工作的探索可能以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为结局。对于世界观的探索可能带来对儿时信念的颠覆,有时自己所信仰的一切都被摧毁了,却又还没有新的信念被建立起来。
此外,这也是一生中最孤独的时期。在成年初显期,年轻人对于自己身份的探索往往是自己一个人开展的。
这个年龄段也是各种高危行为高发的年龄,例如酒驾、危险性行为等。他们比起青少年受到更少的监管,又没有被成人的身份角色所约束。数据显示,进入婚姻、生育孩子之后,人们的高危行为会显著降低。
所以王源冒险,打破常规的一系列行为,并不是由于他是个例,是特殊的。而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普遍有的反应。不同的是,他是公众人物,他在“光环”下成长,所以他的所有行为,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都容易被放大。
调查结果显示,18-25岁的年轻人,大部分不认同自己已经完全成年,而超过30岁的人,大部分都认同自己已经完全成年。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强调,年龄只是一个粗略的预测方式。有的人在19岁就完全达到了成年人的状态,也有29岁的人仍然没有达到。大部分人会在30岁前后完成这个过程。
通过今天的文章,相信你已经看到,成年初显期是一个没有什么确定性的阶段。一切都是蓄势待发,一切都是悬而未决。需要指出,每个人在这个阶段经历的探索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没有必要在看完今天的文章后,因为觉得自己错过了许多而惶恐。成年初显期最好的地方之一,可能就是它没有限制,也没有标准范式存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以及条件,追求自己想要且能够追求的东西。
来源:知我心理学王源一路在光环下成长,过早地拥有一些东西也过早地失去一些东西,他也依然在探索自己,无论好坏,都会是一种成长。
我曾经也恐慌过,觉得自己可能无法只依靠自己的双脚去站立在大地上;但逐渐地,你会发现其实你是可以的,还是能找到自己的道路。而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怀着满心的恐惧去开始尝试。在这里,送给所有处于成年初显期的粉丝一句话:
“Take your time and be patient. Life itself will eventually answer all those questions it once raised for you.”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