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参加了在晓学堂举办的“知识付费圆桌讨论”,活动说是由十点读书、晓学堂、本地TEDx爱好者组织。人来得不多,除了参与讨论的五人,外加两名组办方的人外,一共来了十个人,而原定是三十人。当然,人少倒并没有影响活动本身。即便只有受邀参与讨论的五人,也是可以碰撞出不一样的想法。
一直以来,我都不太认同“知识付费”这个叫法。在讨论会上,我说,从营销的角度来看,”知识付费“这个叫法,可以当作一个相当棒的案例。但是从概念本身来看,会有误导的嫌疑,比如让人觉得,我付费了,就能得到知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抱怨说,买了那么多”知识付费“产品,却还是什么都没得到的感觉。
从其他人的观点来看,存在一个缺乏历史观(历史角度)的方法。”知识付费“,准确的来说,应该是”在线知识付费“。行业里觉得这个市场起来,是相对于移动支付普及之前,特别是Web时代,内容付费很难施行,因此基本上都是免费的状态。但是这两三年来,移动支付普及后,让在线内容付费成为可能。
刚才提到,知识付费在营销上是个典型案例。之所以典型,就在于,始作俑者把部分内容包装成“知识”,让后透过制造焦虑的方式,配合以“知识付费”的产品,硬生生的拉出一个所谓的“风口”出来。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内容很难收费,而且也不应当被鼓励收费,应该在尊重版权的前提下,完全开放的分享传播。而基于内容基础上的服务,是可以收费,人们也认同其中的价值。实际上,当前所谓的“知识付费”,从内容角度来说,多数是“二手贩子”,即对一手内容的加工,使之适合人们的碎片时间,满足人们快速解除焦虑的需求。对于那些原创内容的“知识收费”产品,其实很难去保护它不被”非法“传播。与其这样,不如完全开放出来。
这就引出第三个观点,即现在的知识付费,必将走向在线培训、在线教育形式。内容可以被盗版,但是培训、教育的形式、服务是难以被盗版的。这也是目前各个平台的一种趋势,有越来越多的知识付费产品开始往培训方向去走。
第四个观点是,大家还是要多培养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多建立自己的认知框架,这样就不会那么焦虑,不必将”动脑思考的权利,让给别人。“而这时很可怕的事情,当你在追求”爽“、”不费脑“的时候,你所得到的二手知识,正在”腐蚀“你的认知,掉入这个世界为你挖下的”大坑“。
这个观点的本质是,内容本身不构成知识,是要那些经你思考,被你固化成”神经连接“的内容,将会促进行动的内容,才称之为知识。而这个过程,需要的是你的大脑的主动参与。”不费脑“下什么都得不到。
当然,最后我还是肯定”知识付费“存在的必要性,毕竟从内容到智慧,需要知识这个坎,而那么多的内容,如何从中建立知识,确实需要有人来做这个事情。作为消费者,在良莠不齐的”知识产品“下,应该知道自己的需要,应该尽可能的依托那些有专业内容、课程编辑团队的平台,才不至于被带入自以为知的可怕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