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一篇文章《聊聊“知识经济”》,与@larryzhao讨论时,我感觉应该将知识付费与内容付费区别讨论。简明扼要的说:知识付费,仅仅是内容付费之中,知性内容的类别之一。
内容的分类
在我看来,任何我们能够接受的内容,都可以分为两大类:感性内容与知性内容。前者,满足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诸多欲望。这种欲望的满足,往往能够带来直接的愉悦,却多半缺少后续反刍的乐趣。后者,满足我们的“思考”的欲望,在经过反复的咀嚼、消化之后,我们会得到持久的乐趣。
感性内容:美好的风景,美丽的图画,美妙的音乐,诸如此类,我们无需思考,就能够感到愉悦。精彩的电影,好看的小说,甚至有趣的笑话和段子,都会给我们带来享受。而且,往往对我们的“思考能力”,不会有太高的要求。
知性内容:通常不能简单的享受。而且需要付出努力,思考甚至绞尽脑汁之后,才能豁然开朗的。一本数学书,一段复杂的程序,一个哲学讲座,在投入脑力之后,才能有所收获,然后才能感受到乐趣。
当然,的确存在二者兼得的内容:例如烧脑的电影、悬疑的小说。既有感性的乐趣,又有知性的乐趣。
知性内容的分类
进一步分析知性内容,按照“知识的成色”,还可以再分成:知识、假设、素材、感悟、经验、经历等几类。
经历:经历过一些事情,并将之记录下来,可能包含知性的内容。比如:我是如何处理并修复XXXX故障的。阅读他人的经历,往往会有所收获。但是,这种收获可能是不确定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
经验:不仅仅记录当时的经历,并且能够总结为某种经验。这样的内容,通常会更有价值。比如:在修复了N次某某故障之后,我的经验总结。这样的内容,可以算是初步的知识。
感悟:感悟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人可能仅仅是发了一堆的感想,总结出一堆似是而非的感悟。搞不好除了误导他人,毫无价值。但是,也的确存在非常深刻而有价值的,知性的感悟,能够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启发。
素材:如果有人,能够跳出自身的经验,无论是通过调研、查访、收集、整理,从而搜集到一系列较为客观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称之为素材。例如:对1000名学龄前儿童的访谈问卷。这些素材,是知识的基础。
假设:基于坚实的素材,而非基于空想,提出的符合逻辑的假设,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样的假设,在尚未被证伪之前,就可以称之为知识了。有很多知识,最初都是以某一学科的论文的形式出现的,后来才被编成了教科书,科普书籍等等形式。
知识:虽然现在的知识经济,到处都在标榜知识。确凿无疑的知识,其实很少。
什么样的知性内容,不值得付费?
现在互联网上的所谓“知识”,往往不过是一些水货而已。或者是某个所谓大牛的个人经历,甚至搞不好还是在知乎上现编的。当成小说看看,也就算了。如果当成知识,那简直就是要被坑。
又或者是某种“成功人士”的经验总结,要么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是另外用了一些新名词,炖出来的鸡汤。要么甚至是混杂了故弄玄虚、加上缺乏细节的传奇故事。即不值得效仿、也无法效仿。
又或者是某种针对特定问题的回答。是否具备广泛的意义,都相当可疑。更有甚至,现在的收费问答,更变成了猎奇问题与刁钻问题的汇聚。花一块钱去看的人,也并非想要掌握什么知识,无非是花钱买点八卦而已。
又或者是那种书上都讲过的内容,换个标题,换种说法,炒一下冷饭,追一下热点。又变成了能够拿来卖的“知识”。当然,这种批评可能比较苛刻,毕竟30块买本书,我现在花5块钱,就能了解其中的50%,也还是划算的。
什么样的知性内容,值得付费?
精到的总结:一本书,一个专业,一个特定的领域,有人做出较为简明扼要的、精到的总结,这样的内容,值得付费。但是,有很多标题党,需要警惕。比如:一张图告诉你XXXX的前世今生、10分钟搞懂XXXX。
丰富且经过整理的素材:翔实的数据,深入的分析,合理的推理,有价值的结论。这样的内容,值得付费。当然,也要警惕那种内容,利用貌似翔实的数据,居心叵测,得出故意误导读者的结论。有很多软文,都是走的这种路数。
明确适用范围的经验:相对于个体的经验,经过有效总结的经验,会更加有价值。“我的经验是这样的,然后我的分析是这样的。在我看来,在某某情况之下,我的经验应该是可以适用的。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因为未经验证,可能并不适用。”这样的内容,值得付费。当然,现在有太多的经验总结,近乎“偏方”——那个谁谁谁,用了这个办法,就有效果了,你也试试吧。
能够引发思考的内容:好的思考,能够引发更多的思考。有价值的探索,能够激发更多的探索。这样的内容,可能是最有价值,也最值得付费的内容。当然,这种内容的价值,是由供需双方,共同决定的。内容生产者,尽力阐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猜想,内容的消费者,也尽力理解,并参与到共同的思考过程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能够遇到真正的知音,这些内容免费又何妨呢?
小结
虽然现在号称“知识付费”的时代已经到来,但事实上,在网络上值得付费的知识,甚至是值得付费的知性内容,都少之又少。
有句俗语叫: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在我看来,知识付费的热潮,也将渐渐退去,那些真正能够创造优质内容的人,那些真正能够促进优质内容产生的平台,才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