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1》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傅佩荣译】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对经典,更要反复不断地诵读,慢慢地其中的意思,其中的思想会不知不觉地呈现出来。像《论语》开篇第一章,人人会背,人人都知道意思,但每次重新认真研读,还是会发现其它的闪光点。它与人的经历契合,与人的思想不断提高契合,因此对经典我们始终不能有知了,明了的想法,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水平的人他们理解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
本章讲到学、习、知、君子,内容是丰富的;本章也讲到说、乐、愠,感情也是丰富的。有人说本章是劝人学为君子;有人说是告诫学习和实践,并在学习和实践中体验快乐,提升自己的品行。因为它内容和情感的丰富,所以他们说的都没有错,而我们要在这些字里行间解开迷惑,要有自己的所得。
有人不禁要问,“有朋自远方来”自然高兴,可学习和实践有什么快乐的?这里的“学”是学什么?学当然是学习,但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得到知识,而是求得学问,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也就是通过学问的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品德。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学即是修行。
理解了“学”,“习”也好理解了。有了学问以后,当然要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体现出来,即言行的自然流露和表达。学问高的人高品行,学问低的人低品行,犹如君子能够“中庸”而“时中”,而小人则“反中庸”而“无忌惮”。人们在实践中得到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君子快乐而“坦荡荡”,小人快乐不了而“长戚戚”。说白了,“习”就是平常实践怎样做人与做事。
那么儒家是怎样在学习和实践中得到快乐呢?
这就是儒家思想的高明之处,他们希望人人成为君子,择善固执,止于至善,达到圣人的境界。他们洞察到人生的意义不是为了追求富,不是为了追求贵,而在于通过不断修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己欲立面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希圣希贤,完成生命的逐步圆满。为了使天下能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们好学不止,诲人不倦,不断实践,完成人生的理想追求。在这追求过程中,快乐始终相伴。这快乐是信念坚持所给,是学有所得所给,是反省提高所给。也正因这种快乐,所以儒家积极入世,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使天下有道。
当然他们也郁闷,也有不快乐的时候,孔子多次说没人了解他,很多的隐士也嘲讽他,所以他欣赏曾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的志向,这不是浪漫的情怀,而是他们心中一直想要构建的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宏伟蓝图。“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们不是不了解前路坎坷,但他们始终不停下脚步,砥砺奋进,是源于理想信念,源于快乐追求。
现在知道了“学而时习之”是怎样给人带来“悦”的感受,那么我们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就能好好规划自己的情绪了,常“悦”“乐”而“不愠”,好好地做人,好好地做事,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