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结合十六册(年谱)来研读第十五册(读书录和日记类钞)。
曾文正公全集日记由王启原整理并作序,分为十类,另有“茶余偶谈”和“过隙影”等篇及征战过程中很多随笔都已散失,"无从检寻"。
夫修己、治人,道之大纲也。修己者知行并进,治世者文武兼资。故首问学,次省克,继之以治道、军谋,至于伦理者,通乎内圣外王,而大本大经之所在。所以上卷分为五章:即问学、省克、治道、军谋及伦理。
古有明训: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文艺虽若学之末务,而昔贤以为载道之器。援古证今、征文考献,有心者毋敢忽焉。故以鉴赏、品藻次于文艺之后,至若颐养以全形,游览以扩见。所以下卷也分为五章:即文艺、鉴赏、颐养、品藻及游览。
“先贤有言: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古之大有为者,其平居之课身心也至密,其求寡过也必夙夜匪懈,而后日起有功。……读其所为日记,则条综于日用行习之间,检摄于幽独密微之地,诚所云‘言有教而动有法,瞬有存而息有养。’”
序中引据经典如下:
1、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出自《礼记·乐记·乐情篇》,“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辨乎丧礼,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於天下也。”
“德”是道德品格与道德行为,是一种经过思考的、有着哲学依据的睿智,这种“德”体现着一种心灵的和谐。而艺只是表面实际操作层面的、且为有限领域内的技能。所以”一个人如果德行高尚,那他所取得的成就就会很高;相反,如果一个人品德低劣而只凭技艺高超,那他取得的成就就会比较低。“当然这个话题与当代教育有很多的研究和探讨,此处略过。
2、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出自《论语》子张篇第五章,即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知识,每月不忘记(那些)已经掌握的东西,(这样)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
3、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哲学)、思想家、教育家、关学创始人和领袖张载在经过武候祠时,拜谒后题言:“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言有教、动有法”即言语有教养、举止应有规矩。“昼有为,宵有得”即白天应当身体力行,晚上应当静思成果。“息有养,瞬有存”即休息时必须保养身体与气质,在瞬息之间也不能放心外驰,免受不良影响,张载的“六为”后来成为他教育学生的准则。
王启原这篇序写得很透彻也很真诚,短短数字一方面把文正公的功绩和人格进行了颂扬,另一方面也解释了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以免给后来的“达者”们落下口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