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标准高或者努力奋斗有问题,但是当它让你情感上受折磨,事业上没办法成功,经常不快乐的时候它就成了问题
事情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看法催生了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情绪又决定了不同的做法。那又是什么决定了他看待这个任务的方向呢?答案是这个人的心理图式,图片的图,公式的式,心理图式又叫“核心信念”,就是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和整个世界,以及对未来的规则和看法
比如:一个人觉得自己是愚蠢无能的人,那他就容易存在这样的图式:我太无能了,如果我没有表现得让别人满意,就暴露了自己愚蠢无能的事实,这就会让我遭到别人的嘲笑、责难或者排挤
其中“我太无能了”是这个人的核心信念,代表他对自己的固有看法。后半截“我如果不能表现得让别人满意,就会被嘲笑排挤”是他的中间信念,代表的是他隐藏无能自我的策略。基于这样的中间信念,他要么极尽所能的把事情做好,不能容忍一丁点可能造成他人不满的瑕疵,要么就千方百计地回避承担责任,避免被人抓住把柄
有时候呢我们明明只是犯了一个小错,最后却会得出:“我什么都做不好,我真是一无是处”的结论。这些其实都是我们把事物的其中一面当成了事物的全部导致的
一个人虽然可能持续情绪低落,但并非随时都难过得想哭。有一天他看到了自己在工作上犯了一个小错,情绪突然断崖式跌落谷底,难过得落泪。如果这时你问他为什么这么难过,他就可能会说:“别人都是这么能干,再看我,这点事都做不好,我的人生好失败!”这段对话平时是在这个人的脑子里自动完成的,它通常是以一种对情境的解读的形式出现的,这个哭泣的人之所以这么难受,就是因为把自己的小失误解读为暴露自己是个很失败的人的证据了
建设一种“螺旋上升的连续认知体”,让我们摆脱非黑即白和过分线性的思维模式,允许进程有杂质,不要妄想一飞冲天,同时又能够从当下一些不那么完美的结果中获取正反馈来保证有效行动的思维模式。当你养成了这种思维习惯,你会惊讶的发现其实所谓的成功,不过是不断克服失败的一种连续状态,而不是你一直以为的是某种具体结果
多去关注一些介于糟糕和完美之间的灰色地带,意识到从糟糕到美好之间其实是可以有一个过程的,并且也并不是绝对的完美才能被评价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