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院学习的时候,我在放有自己桌牌的位置落座后发现:向左向右向前向后看去,有一半同学的名字下加了括号,在括号里写有自己的笔名。
曾经,我也有笔名。
只是,我的笔名,在20年前发表第一篇作品的时候,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记得大学时,怎么都觉着自己的名字不太好听,便下定决心要改,至少不用真名。我想等我发文章的时候,一定会慎重地写下17岁时钟意的笔名:依然。
可是写作课交上的作业,被老师猝不及防,接连地拿去发表时,我才发现,我的笔名根本就来不及署,便仓促地变成铅字印在报纸和杂志上。我的名字就这样成为一种命定的沧桑写就的故事,不容更改。
从此后,再没有了改名的想法。
从此后,再亦没有用过笔名。
岁月,走着走着就成了历史
………………
当有一天,再拾起笔,重新书写故事记录生活,期待与文字畅叙幽情时,才发现:青春蓬勃昂扬的激情,仅仅是在青春时期,它独属于一份生命的过程。丢弃了多年的文字,再拾起来,虽依然会有青春时积累下的文字和使用习惯。但明显地,她已然笼罩着隔世的沧桑。所谓的意外之旨已经淡然如水;所谓的浅语深情,早已触处皆是。人生的经历和感悟都已经融入了生活,外化为言语,再看青春,字字留恋中只余遗失的芳华。
猛然间懂得张爱玲的“成名要趁早”之意。明明有可能在年轻的时候积累下丰厚的文字,但因为疏懒和无视,变成了一个新人。六月刊载在杂志上的文章,竟将其归为“新人佳作”,就觉得多了几分讽刺和无奈。
虽然,在新时代书写过程中,我所持有的文字风格,尚还明显承袭着过去的余晖和落霞。却宛然是在这个落霞中,系着一个十分不相称的蝴蝶结。像极了鲁迅先生在《药》中为坟前点缀的那束花环,似乎有着希望、似乎有着寄托,也似乎有着貌似灿烂的光明。但其实,此花已无根,再灿然也终究抵不过时间,终是委烂入泥,说得冠冕堂皇些,无非是徒增一份尘香、半分养料而已。
生命,原是要枯萎的。
只是有些枯萎,不该输给时间。
雷雨中自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