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有音(四)

作者: 花间星事 | 来源:发表于2021-11-14 23:57 被阅读0次

    在19世纪的法国巴黎,绘画领域有两位学院派大师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他们在艺术观上却有着极大的分歧。推崇素描的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认为素描是绘画的核心,色彩只是为作品加了装饰而已。而“色彩之王”德拉克洛瓦则认为画家就应该精于用色,这才是绘画中最重要的元素。两人一直处在相互竞争中,这也一直是19世纪巴黎画坛津津乐道的话题。不过在他们身上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音乐。

    那时的巴黎不仅是绘画艺术萌生的热土,古典音乐在这里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许多艺术家都受到浪漫主义思潮影响,对于天才充满崇敬,同样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拉菲尔和莫扎特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都是歌剧院和音乐厅的常客,作为古典音乐的忠实粉丝,他们与当时的“音乐圈”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安格尔本人就会拉小提琴,而且还在图鲁兹交响乐队担任过第二小提琴手。法语里还有一句专门的谚语“Le Violon d'Ingres”指的就是安格尔的小提琴,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第二职业比他的专业更为人所知,可见大师演奏水平也是专业级的。 安格尔一直认为素描造型与和谐的音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绘画的准确性如同声音一样,需要及其精准。

    因为小提琴的缘故,安格尔与帕格尼尼的私交非常不错,他不仅给帕格尼尼画过三幅肖像,两人还同台演奏过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不过随着帕格尼尼越来越出名,安格尔开始不喜欢他太过华丽的炫技。在他笔下帕格尼尼并没有“魔鬼小提琴家”的那种洒脱和不羁,而是非常中规中矩。人物的造型端庄肃穆,线条简洁精致,看上去更像一位贵族绅士。

    这种风格也延续到了他为李斯特创作的肖像中。安格尔与李斯特之间的友谊很长久。李斯特第一次见安格尔时,他已经是一位年逾六十的长者,李斯特那时才二十八岁。不过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安格尔当场就为李斯特留下了一幅速写肖像。画作中年轻的钢琴家长发飘逸,眉目英气逼人,这无疑是他除了音乐才华之外圈粉无数的原因。画作传神地表现了他黄金年龄的真实样貌和气质,也成为了两位惺惺相惜的艺术家友谊的开端。李斯特还在给安格尔的信中盛赞他的小提琴演奏,希望有机会能够跟他合作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之后将自己改编的贝多芬钢琴作品献给安格尔。

    相较之下,德拉克洛瓦笔下的音乐家则更加洒脱,富有动感。他画的帕格尼尼就是在演奏中全情投入的瞬间,画作将小提琴家演奏时的飞扬神采表现得淋漓尽致。德拉克洛瓦也是肖邦的挚友,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两人对绘画以及音乐的讨论,在肖邦的葬礼上还为他抬棺。英年早逝的钢琴家流传最广的肖像画就是由德拉克洛瓦亲自完成的。他通过色彩的渲染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位史诗般的“钢琴诗人”。

    虽然两位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不同,但是由于对音乐的热爱,为我们留下了这些音乐家们宝贵的肖像画。通过他们风格迥异的作品,我们也有机会看到音乐家的不同面相,以及各自在艺术上的坚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画外有音(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ef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