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谈哲学
缘起性空,人当何为?

缘起性空,人当何为?

作者: 如一书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10:01 被阅读60次

    说到佛家,积极有为者一般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佛家是看破红尘而遁入空门,消极避世,而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甚至不如消极点的道家,道家还能“和光同尘”“无为而无不为”呢!其实这都是误解,是不懂佛家。现实流行的观点,片面者多,专业者几无。这也难怪,做学问的毕竟是少数,不能期望人人都是学者。之所以拉杂说这么多,是因为佛家被错解太多,但它毕竟是中华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成分,值得花力气明确其内涵,以便昌明华族文化精神。

    佛家的内涵丰富,此文先就“缘起性空”进行简要辩正。

    不要小看这四个字,每一个字都充满着内涵,下面进行逐个分析,先从被误解最多的“空”开始。

    有些人一看到“空”这个词,就以为佛家是不作为的。既然一切都是空,还有必要做事吗?甚至生活都不必认真过了吧?得过且过吧!现实中确实是有人这么想也是这么过的,今朝有酒今朝醉。这是多么深的误解啊!

    空,不是空无一物的空,而是无所不可的空;无所不可者,意指无限可能。这是从空的内涵说,在外在的形式上,则是变化。空之本质特征是可能性(变化)的丰富。

    佛家的空,跟道家的无,有一定的相通性。道家的无不是一无所有的无,而是无所不能的无。无者,“名万物之始也。”

    再说“性”,这是指事物本性。佛家观万物,皆一个“空”。佛家眼里的世界万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所谓的本性,皆在变动不居中。

    佛家不追求世界的第一因,一切的一切皆依因待缘而生,万物和因缘都在变化中,没有开始也无所谓结束。这就是“缘起”的意蕴。

    缘起性空者,万物依因待缘而生,本性空。

    这是佛心对世界的领悟。这种观念不从事物的内在可能性(比如种子的生长性)着言,也不从环境的力量处置词,而是从实际的因缘际会谈变化。反过来说,佛家既重视种子(可能性),也重视环境(条件性),只是不偏于某一方。不但不偏于某一方,还进一步指出变化的无终止性。

    这就开出了大境界,当悟道当下皆空,未来无限时,还会对当下烦恼执迷?

    悟透了这一点,即是佛心的清明。此心则能看破世界万物而言“色即是空”。但佛家自然不会停留于此,“空”一直在继续,缘起能有,继而为空,空有相继,不可断绝。这就有了“空即是色”,也就是以空心做事,无着无执。

    道家的“反者道之动”等仿佛是对佛家的具体解释,这也是道家能融摄佛家的关键处。

    学佛悟不透空,再如何勤加修持都不会成佛。因为这是为了修而修,是功利心的。真正的悟道者,是不修而修,担水砍柴皆是佛道。

    这就透露出顿悟与渐修之别。悟则全体通透,一悟百悟;不悟就是不悟,小取小得难成系统。佛理为不可分之整体,悟则全悟,不悟则陷在细节,部分之和亦不是整体。儒家孟子讲“立乎其大”,道理一样,学儒就是先要领悟儒家之内仁,理解透了,方有浩然之气,涵养扩充,建体立极。

    渐修与顿悟,在神秀和慧能之间表现得鲜明而深刻。

    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惠能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讲渐修,不悟空道。慧能言顿悟,彻悟性空。

    一般人喜欢讲神秀的偈语,其中的勤奋与努力更是为众人所欣赏,也被视为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品质。这么说没有错,但这种不悟的修,很容易僵化乃至偏执。

    所谓的顿悟,不是一悟而神通广大,无所不能。这里所悟是讲把握了本质,掌握了方向,而且也并未否定在此基础上的修持。秉持这种精神做事,就能明确方向,且保持活力,不执不溺。

    当年慧能禅师学佛前就曾听人念《金刚经》,耳际飘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大悟。这说明慧能有很高慧根,也说明其抓住核心当下顿悟。顿悟后到寺院修持,终成大器。

    佛家不是教世人都去做和尚,成佛也不是必须先做和尚。像慧能这样的,才是做和尚的最佳选择,即开宗立派,广布佛理。前面说到“空即是色”,也就是和尚也要做事,而不是念经就是全部。成佛者不是高悬于天,亦不是静心自为,而是坎陷为菩萨,与芸芸众生共呼吸,同情的理解,亲情的帮助,普渡众生。

    和尚之为和尚,是即普渡众生之色;其他行业的成佛者是即其业之色。如是,才有人的世界,亦有物的世界,否则岂不是满世界只有和尚,没有众生?

    顺势一说,红尘中所谓看破红尘者,多为心理逃避或绝望,远离尘世,一心向佛,这不是顿悟而即色,而是以看破之名,压抑悲痛之心,此绝非顿悟。这也必将成为寺院内一工作人员,和尚亦不必是佛。

    儒家顿悟者领悟自己的天命,知其不为(世人眼光)而为之,铁肩担道义;佛家的顿悟是洞破万物皆空,以空心即事,从修行说,此为不修之修。顿悟不是瞬间神通广大,而是对世界本质的领悟,然后方向明确的做事。孔子不可谓不领悟自己的天命,但入朝为官面对祭礼等还“每事问”,不是说作为圣贤就万事皆知,具体的事务包括相应的能力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修炼,如是说才有渐修的意味但此渐修已非彼渐修,即所谓的渐修成佛之渐修。在儒家,君子的道德与政治功业也是分开谈的,不能说君子成为圣贤就是建立了大的政治功业,而是注重在社会文化上的影响。也就是说成佛了,不是像《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神通广大,而首先是对社会文化影响重大,其次,如果因缘和合,还能创造好的政治功业,从实际事务中国造福百姓,自然是好事。但因缘际会的偶然性,不为人力所逮,孟子有言:“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修佛而求大功业本身即是不悟,这是想留住功业而不知缘起性空。事物之间没有因果(逻辑的必然),只是因缘的和合,缘起亦能缘灭,缘灭亦能缘起,因缘流转,不穷不息。亦可说,生命不息,因缘不止,依因待缘,顺势而为。

    (2018年中哲讨论随想之六)(20181130)

    0=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缘起性空,人当何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el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