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丨老子的思辨

作者: 燕赵北羽 | 来源:发表于2017-05-12 12:28 被阅读89次

老子,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符号

老子的思辨

文/燕赵北羽

《道德经》一书中,处处可见老子的辩证思想,本文加以浅析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

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谁也离不开谁的。我们认为美与善的,是因为我们可以分辨出丑与恶来。举个小例子,老师教班上的同学,如果用成绩来定优劣的话,那么学生分优劣就有其成为优劣的原因。如果一个班所有的同学都考一样的分数,那么这条规定就不得成立了。当我们肯定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物的时候,其实背后就是对这个人或者这件事情的否定。我们说她漂亮,就是说她不丑。我们说他高大,就是说他不矮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有学者认为《孙子兵法》一书的军事思想就来源于老子,其第一计“瞒天过海”之中就讲出了其非常主要的军事思想:“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第五十七章》,老子用兵贵奇。)对立者,有有因有无,有难因有易,有长因有短,有高因有下,有前因有后。统一者,无无则无有,无易则无难,无短则无长,无下则无高,无后则无前。道理一也。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第十九章》

为何如此?大道废弃,仁义生焉。人心之丧,非朴民矣。有仁义为何不好?仁义之存,判断有别。仁义之举,有假有真。假为伪,人人皆可做伪,所以可成大伪。大伪之源,在于仁义之分。为求仁义之名,难免行营苟之事。现世有重教者,有重孝者,反此类推其理,皆因孝教失也。若依天性,孝则孝矣,教则教矣。习李重手治腐败,皆因腐败以露亡党亡国之象。虚假泡沫破碎之时,便是亡国亡家之刻。为了争当优秀,评价自己可能会说得好些。裁判得了好处,评价行贿者难免有失偏颇,这样评选出来的优秀又如何会是真正的优秀呢?但是只要有优秀的评选,这种事情就在所难免,与其要这种做伪的优秀还不如不要罢了。所以说,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也是同理,如果没有一个仁义的标杆在,我行仁与否,自在我心。无利可图,便是人心清淡之处。重货重巧,富者夺之,贫者盗之。是为天下必乱。金玉若与草木等同,何来贪欲?贪欲不生,何必夺何必盗?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第三十六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闲,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

何为强,何为弱?有以强凌寡,一举而摧枯拉朽。有以弱胜强,用巧力以四两拔千斤。强的时候,要知道自己早晚有一天会被拉下去,弱的时候,如果正确处理自己的认知,迟早有一天也会变强。最近看喀山游泳锦标赛,朝鲜小姑娘在面对我国两位绝顶高手的双保险,不气馁,沉着应战,居然突破重围。为其贺彩之时,心里想到什么叫做必须、必胜?成功者,如那位小姑娘喜极而泣,为她的多时寂寞、努力、伤痛以及不信高手的勇气。失败者,如我国那两位惜败的高手又当如何?好在这两位久经战阵的老将坦然面对记者的话筒。(在这里,我感觉记者采访问心情是何等的无聊之至!回想05年何洁止步超女三强,站在舞台上向观众告别,笑中带泪,我做到了我自己,我失败了吗?这才是一个真正真实的态度。)面对挑战者,面对失败,你的选择又会是什么?坦然面对,怅然若失,还是挥挥手,来一句大不了从头再来?有登台的时候,就一定会有谢幕的时候。人生这个舞台,我们最好还是不要选择怅然若失,因为用庄子的语言来讲谓之“重伤”。谈到“国之利器”,不可以不谈核武。人类智慧的结晶,就是制造出来了自己的终结者。是不是一种可笑呢?(庄子中的灌园叟恰恰认为科技会代表人类的退步。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许多,这是现实。但是我们的生命质量呢?懒是不是一个人的天性呢?上天生我若果有此性,当喜当哀?)科技发展到一个时代,也许机器人就控制了这个星球。那个时候,人是不是还存在,是不是机器的奴隶,谁知道呢?这个世界上总会有阳统阴,也总会有阴统阳。阴阳之间的界限是没有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会互相变化的,此时阳多,彼时阴多,如此而己。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老子第四十五章》

本章在前文中有所论述,此章从略。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士下山》中的何安在,经历了一番红尘的打磨之后,选择了再次回山。这时候他明白了自己师傅罗隐真人派遣他下山的初衷。只有经历了红尘中的善恶是非,爱恨恩仇(为学),才能领悟真正的大道真谛(为道)。把人生悟透,将人事看懂,是学道必须的一步。天地间,道大,人也大。人生本来就是上山下山。而道心原本宽广可容万物,装的下山河大地,万古星辰。没有红尘的历练,对于修道者而言,他会损什么呢!学习是对一种环境的萃取,是对事物的一种提炼。而离开现实的学习,只是自己的学习。而不是社会的学习。学习在益,益后方能损。

再说一下谦和傲。先说傲,有名无实,名超实者,谓之傲。再说狂,有名有实,名实相符而称名者,谓之狂。再来说谦,谦虚是需要资本的,有,说无。大,说小,不争名利,谓之谦虚。易经六十四卦,唯“地山谦卦”六爻皆吉皆利。而绝大多数人的谦,不过是说实话罢了。举个小例子,给一年级的小朋友口算一个两位数的加减法题目。答出来,我们说这个小朋友好聪明啊!小朋友回答说,谢谢夸奖,我不聪明,我们班里的同学基本上都可以做出来。这个小学生是谦虚吗?只是讲了实话罢了。然而即便是这一点,越来越多的人也做不到了。实话越来越少,谎话、大话、牛话越来越多。为了圆第一个谎,不得大再去撒更多的谎,从而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人,不就是这样才感觉很累的吗?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战国时代的庄子,一双冷眼,穿透2000年的时空,直刺人心,让我们不寒而栗。

以之为记。

相关文章

  • 哲思丨老子的思辨

    老子的思辨 文/燕赵北羽 《道德经》一书中,处处可见老子的辩证思想,本文加以浅析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 哲思丨《道德经》两章的思辨选析

    哲思丨《道德经》两章的思辨选析 文/燕赵北羽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

  • 思辨哲学的道家

    与“道德哲学”的儒家不同,道家是“思辨哲学”,以擅长理论思辨著称。老子《道德经》一开头便体现出这种思辨特色:“道可...

  • 中国成语小故事之三十《功成不居》一一(原创)

    丨文丨古白羽 老子著书《道德经》 五千之言传古今 老子思想彰显尽 古來谁读不俯首 老子提出天下事 皆有对立双面性 ...

  • No.81|读《老子》:“无”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今注今译》第十一章 读《老子》时常有恍然顿悟之感,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辨更受益匪...

  • [哲思&散文征文] 水之思辨

    在《三国演义》中曹孟德与刘皇叔煮酒论英雄的那一段,曹孟德对“龙”做出了如下描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

  • 《更多更好的世界》(又名:无极)

    《更多更好的世界》(又名:无极) 眼里有能量粒子堆砌的聚合物 眼里有制造哲思的思辨的迷雾 眼里有圣殿与地狱之间的炼...

  • 我写了一首歌词

    坦白说,我写的文章哲思的内容比较多。理性的风格,还算到位的思辨论证在时评、人生感悟类的文章当中还算比较得心应手。 ...

  • 生死随想录(一)

    1 出生入死,是老子对生死的哲学思辨。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萌芽。 2...

  • 庄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哲学:自然的哲学! 孔子的哲学:社会、人、伦理的哲学! 西方的哲学:思辨的哲学! 庄子的哲学:个体生命解脱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思丨老子的思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pz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