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人文人文社科
考古笔记之五:佛山张槎塱边古村寻龙记(上)

考古笔记之五:佛山张槎塱边古村寻龙记(上)

作者: 星星之我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5-25 17:58 被阅读71次
    title.jpg

    =文脉源流

    佛山的张槎有一条塱沙路,有一段路线很直,长度约10公里。前两年的时候我在晚上练自行车减肥,经常来跑这段路。当时就留意到路边有一个很漂亮的祠堂,后来在电视上看节目了解到那和本地名人江孔殷有关。第二季度划规局安排我巡查另一个区域,其中就有江孔殷故居。自小和江氏渊源就很深,今日我便来个深度探访,看看这个家族有什么过人的历史。

    =坐标=
    时间:2018年5月19日
    地点: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
    人员:【监督员】梁星
    行程:江边村江氏宗祠--上塱村内路边古建筑-下塱文化广场-永丰大街古建筑群-江孔殷故居-大地里大街-招氏宗祠-庙边里大街-招道才馆-西便大街古建筑群。

    map.jpg

    具体地点就是地图上画着箭头的地方。(公交车可达,距市区约20分钟车程)

    塱边这一带包括上塱和下塱两个村级单位,上塱村则由7个村小组组成,主要姓氏是招、江、陆。
    20年前我来过这里,那时约定俗定的地名还是“江边”,现在叫江边塱。老佛山按照旧地名来找很有可能找不到。如果开车来的话,导航到欧洲工业园或塱宝工业园会更好些。

    据老人说,塱边(江边)的交通条件自古就很好,村北接汾江河,对面是火车站,村中有大道直通埗头,因此周围四乡村人出外都经江边村。但凡交通枢纽之处就易产生商业圈,这就是塱边村多出富商钜子的客观条件。

    塱边江江氏宗祠

    如果是驱车的话,过了大桥不久就能在道路左边见到霸气侧漏的江氏宗祠。在宗祠的旁边还有一个大牌坊,可以说是显眼至极,仿佛对路人强调“这里有牛人”。

    江孔殷功名石

    在这所宗祠的广场左右两侧,各有一对“旗杆夹”。
    上前阅读刻字,竟都是本地名人江孔殷的功名石,左右开弓十分了得。
    从材质看明显是近年重刻的新石,旧石不知还在否。
    既然这个宗祠立了江孔殷的功名石,说明他们就认准了这个IP,以他为文化代言人了。

    小科普:功名石俗称“旗杆夹”,在科举制度朝代,参加朝廷殿试取得进士功名者,授予爵禄,赐予旗帜,竖于精工建造的石旗杆夹上,以示显贵和辉煌。成绩特别好的人,除了有功名石外,还会有牌坊,如“壮元坊”。江孔殷在罗村那边的江氏祠堂也立有功名石,据说名人当官后周围四乡的村会邀请他在同姓的祠堂立功名石。近年佛山很多村子都不惜重金重立功名石,为的是勉励子孙努力读书,寄寓着老一辈的殷殷期盼。

    旗杆夹的刻文

    这块石碑记录了江氏宗亲们在2013年重修诒燕堂祠堂,并重立功名石。“诒燕”是一个很常见的堂号,意思是为子孙妥善谋划,使子孙安乐。

    十分讲究的门墙

    这个祠堂经过了非常彻底的翻新,全新木作。全新石作、全新大门、全新牌匾、全新对联、全新灰塑。墙砖和基石是旧的,墙砖经过了全面清洗,重新磨平,再画上灰线,所以看起来和新的一样。门神是秦琼和程咬金,画得很传神。门楣上的灰批画的是八仙贺寿。

    看祠堂最重要的是看对联,一般每个姓氏都有几副对联,内含得姓的典故和名人典故。这个对联经江氏老人讲解,我方得知意思是颂扬古人江淹。这位大神是南朝宋、齐、梁三代大官,在梁武帝时被封醴陵侯。他曾经梦到神人送他一支生花彩笔,从此灵感爆发。下联则是讲述宋朝名相江万里,他因抗元殉国,封益国侯。

    左路

    此祠堂的规格是三间三进两路,和普通的三间两进祠堂不同,建筑两边有两条通道和两组衬祠。这属于规格很高的建筑,占地面积和造价要大增。

    右路

    门头上书“通乾、达坤”,象征天地和谐,符合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另一门头则是刻有“仁德、孝悌”,充满教育意义。

    留意一下瓦檐下方的三层砖檐,其中两层用砖角做出齿状砖檐,称为菱角檐。

    木作和石作欣赏

    石作比较花工夫,虾弓梁下竟然也有雕刻,石梁头也很精美,可惜拍不出来。木作“雀替”一点也没省工夫,显示奢华气派。

    金字架特写

    木作不过不失吧,金字架是广府传统样式,上面雕刻了较多的装饰,最显眼的是那一条金龙。桁梁上雕刻着人物,还描上了亮丽的金色,题材似是郭子仪、穆桂英的故事。

    封火山墙墙肩处的灰雕装饰

    补一个图欣赏。据了解江氏宗祠重修请来的是新会的古建工程队,手工和工艺水平确实高超。

    祠堂侧看

    此祠堂的气象间接证明了江边江氏人们够团结,后来我和村中老人攀谈中也证实了猜测。老人还送我一本记录宗祠修建过程和全部艺术图例的书。建议亲身到现场看,传统风格和现代技术的结合,这是一个岭南宗祠内范式的案例。

    据说江氏的祠堂原址在马路对面,规格是三间两进,重修时扩大成三间三进两路。祠堂内部十分华丽,尽是选用上乘木料,家用电器也是一应俱全。老人们非常乐意外人来参观他们的祠堂,他们对此充满着自豪感。确实,我从未见过一间祠堂的墙上有挂如此多的楹联,而且还有国家领导人的赠匾,确实值得自豪。

    听说村中老人一到下午便来读书练字,要么就用公用的电脑看香港江氏拍的电视剧,逢周一二则有私伙局,唱的也是江家名人谱的剧。

    3D雕刻石作

    祠堂门前两侧的石台雕刻精美程度超出人力,这完全是现代工艺,电脑三维雕刻,也算是一项佛山代表性工艺吧。

    江边塱牌坊

    看过很多本地的牌坊,塱边这个真的很秀气。和其它地方不同,这个牌坊采用了仿古工艺,一个钉子都没使用。大柱用的是整条的麻石,斗拱选用的是菠萝格,瓦作用的是本地的一流产品。牌坊上的绘画参考了故宫建筑,屋顶的双龙戏珠陶塑侧是佛山特色产品,因此远看近看都极富欣赏价值。

    穿过牌坊往里走,就是塱边村。
    从监督员专用的导航看,江孔殷的故居就在正前方大概100米处。我骑着自行车悠闲地晃荡,拐过一个弯道,就见到村中的大池塘。

    这里说一下我的经验:
    入村前先看地图,数一下池塘的数量。
    一般一个池塘对应至少一个祠堂,
    这两个事物不同字但同音不是没道理的。
    俗话说,风水就是藏风聚水处,能挖池塘的地方说明聚水。
    这个水塘是这一带居民的消防和生活的必须设施。
    古代人聚水而居,所以祠堂门前必有水塘,
    找到池塘就能找到祠堂,规模也成等比例关系。
    一般在祠堂两侧的街道就是这个姓低的聚居地,越往里走越富贵。
    我以前寻找古建筑还要问村民,
    现在直接看一眼地图,直接就能判断到壕宅的位置。
    而且同一宗族的祠堂门口望向是相同的,
    看看池塘的形状,大概就能判断那里的祠堂的门向那边,
    大概就能知道那里会聚居多少同姓人。
    同姓的人越扎堆说明族群越兴旺,出现官宅、壕宅的机率就高。

    古老的祠堂

    这个祠堂正对村中的大池塘,规模和用料俨然十分高级!
    然则破落至此,实在令人唏嘘。
    走近一看,空间的间隔已经被大改,里面正作为纺织工场使用。
    我四周围查看,已经找不到原主人的痕迹。

    霸气的门面

    即使你没有专业知识,应该也能从这个门口看出点什么。
    花岗岩的门框,门线上的雕刻很讲究。
    那垫石和门框拼合完丝合缝,和门板下方的门枕石混然一体。
    再说那扇门,洗刷一下就是新的一样,这木料可以呀。
    还有那几米高的丝缝砖砌的面墙,这一面墙的价值等于一台宝马。

    雕刻人物的石作梁头

    已经有些残破的石作梁头,还有虾弓梁上的狮子装饰,左右两路门头上的奢华造型,以及第三进处的墙尾灰雕,处处可见手工都非常精巧。据调查得知这个祠堂已有三百年历史,当年被称为“通奉第”,即当年江孔殷读书的地方。

    在“通奉第”左侧还有另一个三间两进祠堂,已经变成了烧烤店,从材料看也很高级。只是它的门口望向另一边,估计是另一个宗族。因为被改得惨不忍睹,就不发图了。

    据说当地还有“太守第”、“资政第”、三间厅、大口厅等一些一听就知道来历不凡的古建筑,只是大多都被改造或掩没在现代建筑之中了。

    江家在佛山也是名门望族,在近代不可等闲视之。就以今天要探寻的江孔殷家族为例,除了投资实业,还投资革命。江公交往的都是重量级人物,孙中山、袁世凯、康有为、梁启超、廖仲恺、汪精卫等,每一个名号都如雷响亮,蒋介石当年就曾亲自上门求拜师。所以民间提起江孔殷都要尊称一声“江太史”,据说是因为他曾是翰林,而古代称翰林为太史。所以江孔殷在广州的宅子就称为“太史第”,听说也是一个文保单位。

    南山江公祠

    找到另一个池塘,果然池塘小,对应的祠堂规模也小。
    从两边的玻璃窗看,这已经改成住宅使用了啊。
    别看它小啊,在我看来这里风水很好。

    三间两进范式

    专家说这是标准的三间两进式祠堂。
    留意一下,两个大的硬山顶中间的小硬山顶,它们组成的去水设计中的智慧。

    考验眼力的时候来了

    专家和普通人的差别是什么?
    考考你的眼力,能不能一秒内找到图中的古建筑线索。
    我在骑车路过这条小巷,仅仅瞄了一眼,那一抹红砂岩的颜色就印入了脑中。
    步入巷子,里面果然是连片的明清时期建筑,最深处就是今天要找的江孔殷故居。

    岭南风格的灰雕

    建筑看起来很旧,可能曾经长期没有人住。
    用料也就仅有用红砂岩这一点可以讲了。

    墙角雕刻

    雕刻只能看出中间是两个铜钱,右下角的应该是一个动物?
    别看它简单,在当年来说就多了一个雕刻,造价就高很多。
    从这装饰来看,这户人家应是经商世家,应该就是江孔殷同族。
    江家人口众多,然而江孔殷叔叔无子,两份家产给江太史一人承了。

    令人丧失胃口的门口

    这就是今天的正主--江孔殷故居。
    那有一点江百万的影子?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江太史年老时在此生活过吧。
    江孔殷以美食家著称,被称为中国私房菜的创始人。他食不厌精,即使社会多乱也每天在家大宴亲朋,所以“太史第”美称传遍广南,当时连广州的酒家都以能模仿江家“太史第”的菜色为荣。
    眼前这标准的民宅,断不可能做大型家宴招待孙中山、宋庆龄。
    还有,梅兰芳还到江家表演过,在这房子里?可能么?

    有挂牌为证

    百度之下,果然江孔殷的太史第在广州,眼前的建筑应是他年轻时曾居住,或是他晚年居住地。据村中老人说,我猜测是对的,江孔殷瘫痪后被人从医院中抬出来游街,最后他就回到了这间屋子里渡过了人生中最后的41天。

    好吧,看了一眼上面的文案,真的写得不行啊!那个,林博士,该不会是你的学生写的吧?这牌子上的文案好随意啊,能不能用FABE法则重写啊?

    江孔殷故居后门

    千辛万苦才绕到后门,看了一圈,发现这房子的风水不行啊!唉。

    说到江孔殷这个人物,抹去阶级斗争的痕迹,还原后的他还是值得敬佩的。
    他师从康梁,参与公车上书。考得清朝最后一届恩科进士,最后一届翰林学士,被称广东文坛四大金刚之一。
    曾奉旨出使日、朝及台湾,后任职天津海关道、广东清乡总办、广东候补水师提督,成为清末民初广东政坛举足轻重的实力派人物。
    曾私放洪门李福林往南洋入同盟会,并促成革命党人汪精卫、陈景华获赦。
    广州起义失败,江孔殷力担风险,协助潘达微把七十二烈士葬于黄花岗。辛亥革命事起后,力促广东和平独立。

    据说江家的家教很好,江孔殷的父亲就在村中设学校,收学生百人。江孔殷本人是有真才实学的,不仅精通文墨,还擅经营,和梁士诒相比不諻多让。
    江孔殷后世子孙也是多出俊杰,最有名的是第13子“南海十三郎”江枫,在粤剧界的地位等于占士金马伦。香港娱乐圈中姓江的名人极有可能就是江家后人。
    江孔殷本人同情革命人,他的儿孙也多人投身抗日,曾一日之间有两个儿子壮烈成仁。
    严格来说,江家对得起国家。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江孔殷被批斗游街,最后绝食而死(不食周黍之志)。但江家的后人依然大多留在国内,这又和梁家全家隐循海外有所不同。

    人民广场 广场上的石刻简介

    猜测这个广场当年是个大水塘,而水塘对面就是江家的大祠堂,位置应该就是现在的治安所。虽然很多地表建筑及地形都改变了,但从风水角度还是能够推测出当年的布局。

    镬耳

    被现代建筑包围着的历史建筑。

    ??江公祠

    已被改为村居办公场所的祠堂,建筑前面的池堂小得像个乒乓球场。
    不过据了解可不能小看这祠堂,过去村中的大小事务都是在这里决定的。

    尽显壕气概的一片老建筑

    西便大街二巷、三巷,是一组自成一派的老建筑。
    明清建筑,规格相对较高,占地面积较大,推测是江氏族人聚居的大院。
    走到巷子的最深处,那里有一口古井,翻开井盖看,水还能用呢。古人逐井而居,可以想象当年这里最初也就是一个茅房,随着人口增加分家建起更多房子,便凑资挖了这口井。一代代的人吃着井水长大,逐渐增长的生产力令他们生了更多的孩子,从江边肥沃的土地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就在对面不远的江氏祠堂,请来了塾师,贴出告示招收江氏子弟就近免费读书。经过学习开智的子弟发现本村有天然的商业优势,便运用智慧和勤力小心经营。久而久之,同吃一口井的江姓子弟逐渐发迹,将旧房子重建成豪华的青砖大屋。大屋多了,为了保护私产,他们建起围墙,将各家户围起来形成一个大院。为了形成威慑,还建起碉楼守卫深严。

    虽然只是个人想象,但是我亲眼见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老家。老巷里除了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老房子,已经全都是现代的小洋楼,而那口井至今仍在巷子正中。楷叔曾说,古人对井有感情,若离家出外必从井里掏出一把泥装一瓶水珍而重之地带在身上。这就是“背井离乡”的原意。

    老巷子

    这种格局在南海的乡村中很常见,我记得30年前老家的巷子就是这般模样。把大门一关,就是自家的小天地,对门对户的都是自家同姓兄弟。

    被毁掉的灰雕

    图中被凿去的应该是四个字,应该能猜出是什么字,也能猜出是什么时候因什么原因自行凿毁的。

    明清古建筑群 时代印记

    毛爷爷头象,红忠字。这是当年被批成资本阶级的家庭表决心的举动。

    一水的龙船脊

    这一排建筑全部是龙船脊,每一户的样式有一些不一样。

    美伦美奂的灰雕

    这户的户檐装饰有点像花瓶,盖板和下缘都勾画了云纹装饰,突出的砖檐上覆盖着一层批荡,上画绘画着绸缎般的纹理。那已经掉色的灰雕立体感很强,如果复原的话艺术观赏性很强。

    江边村虽小,但仍保有近十间祠堂,这个数量可不算少。从祠堂上的文化痕迹看,江氏也是痴迷于读书做官的家族,讲究求学问明事理,所以后人成就斐然。而且江边地理优越,获取资源的成本低,所以村人生孩子多,人口基数大的话出现牛人的概率就高。
    听说现在的塱边村人大多从事纺织、印染行业,占了张槎纺织业的半壁江山。而过去张槎人以出餐饮钜子、名厨著称,广州城里做饮食业的老板多是张槎人。讲到饮食最有名的当数江孔殷,自创名菜太史鸡、太史蛇宴,首创私房菜模式,可以说是近代最著名的美食家。

    今天的行程过半,江家的故事就揭过去了,接下来尝试找一下招氏、陆氏的人龙文脉。
    请留意更新:佛山张槎塱边古村寻龙记(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考古笔记之五:佛山张槎塱边古村寻龙记(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ey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