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的新作《聂隐娘》成为本年度华语武侠电影的期待之作,而聂隐娘及其所处的年代,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按照原著小说的设置,聂隐娘出身于唐末河北三镇之一的魏博,河北三镇是指卢龙、成德、魏博三个藩镇。安史之乱后期,最后一个叛乱头目史朝义手下的几员大将眼看着大势已去,相继向唐朝投降,事平之后论功行赏,有三人先后分别被封为卢龙、成德、魏博节度使,此事当时就惹来极大的争议,因为当时安史之乱的败局已定,这些人都是事急来投,并非诚心归顺朝廷,不杀了他们就不错了,没必要赐予这么高的爵位。只是当时的唐王朝,早已经没有了开国时李世民金戈铁马、单马冲阵的勇气,再加上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平乱过程几经反复,不乏朝廷在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叛军翻盘的先例,朝廷唯恐夜长梦多,还是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不吝高官以安降者。
事实上,这三个节度使的确不安份,按照后世历史学家的描绘,这三镇实际上从此脱离了李唐王朝的管辖,他们自行任免官员、征收赋税,节度使之位也自行传承,朝廷只是起到一个事后认可的作用而已。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越演越烈,河北三镇算得上其中的佼佼者。 出身于这个大环境下的聂隐娘,自然不会是安定团结的维护者,解决问题的方式自然是武力为主,在小说中也从来不是全正面的人物,侯孝贤在电影中给其人加上青梅竹马等感情因素,属于当前导演的习惯动作,实际上,聂隐娘就是军阀手里的一把刀,无非看掌握在哪个军阀手里而已,而杀人的武器是没有多少感情的。
《聂隐娘》原著小说只有短短几百字,倒是近代武侠大家梁羽生先生的《龙凤宝钗缘》,也敷衍了这段传奇,不仅聂隐娘隐约有其人,包括她的丈夫磨镜人、空空儿、精精儿,都在小说中活灵活现有其对照。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一下。只是以梁先生一以贯之的大义凛然,小说中的正邪立场分明了许多,再也不像原著中那样只论武力,不论善恶了。
大概是上承武则天时代女尊男卑的风气,在聂隐娘的时代,是一个中国历史上侠女辈出的时代,中国民间记载中著名的几位女侠,似乎都出在唐朝。另一位小说中记录的侠女红线,在人们的眼中就比聂隐娘要高明一些。 传说当时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要对临近的潞州节度使薛嵩用兵,相比之下,魏博兵强马壮,薛嵩不是对手,处境堪忧。薛嵩府中义女红线,为了分忧,一夜奔波,从熟睡的田承嗣床头拿回一只锦盒。田承嗣由此惊出一身冷汗:既然能神不知鬼不觉拿走锦盒,顺手取下首级也不是难事。从而消弭了两镇之间的一场战事。
聂隐娘和红线,尽管都是为了报答军阀的私恩,但是,红线的举动让老百姓得益,而聂隐娘却只服务于一人,其为人在老百姓眼中自然有了高下。只是在后人看来,两人在历史中的格局并不能算高,毕竟只是小说人物,要求不能太高。在这两位侠女之前,还有位很出名的人物,就是隋末的红拂,丢弃当朝宰相家里的荣华富贵,追随李靖浪迹江湖,行为虽然更为浪漫,但也实在谈不上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到了清代,《儿女英雄传》中的侠女,读来只见娇怯怯女儿本色,只是会点武功而已,少见那种中性甚至雄性的作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