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住南边的时候,
通勤的路,
上了包河大道高架,
就是一路快速路,
一直到铜陵北路高架的尽头,
才会转道再行一会,
很奇怪,
铜陵北路的高架,
一直都说延伸,
那几年却一直很难有进展,
每天尽头转道的车子很多,
形成一处高峰,
冗余在一起,
像一条短途的长龙……
搬到东边后,
上班的主干道变成了文忠路,
也说在修高架,
折腾了有两年多,
现在陆续连接好,
马上阡陌变通途,
剩余的两处,
是泗水路转道过来的位置,
两处转向道,
说是全国首次,
不禁对那样的转向结构产生兴趣,
忍不住去了解……
乍一看,
很奇怪,
为什么好好的,
直嗒嗒的高架,
非要在中间插上两处转向通道,
这样不仅不美观,
还增加了造价成本,
仔细去了解,
原来里面暗有玄机,
下面到处是火车道,
火车班次颇多,
无法改道,
施工只能限制在非常有限的时间,
如果不做转向结构,
施工,
就会变成和铜陵北路高架延伸一样,
每天只能作业一到两个小时,
跨度拉到六年左右的时间,
是霸都大发展,
不能再允许的耽误,
所以用技术换时间,
成就这别样的设计……
我们常说困难,
畏难的情绪,
让我们的执行力弱化,
固定思维,
使我们眼界狭隘,
却鲜有创新的决心,
有时候解决急需的问题,
并不能一味的蛮干,
找到矛盾的关键点,
做针对性的措施,
才能保证整体的日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