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994078/de513e6a66b0daae.jpg)
前几天,我们班的孩子做了一份练习题,其中第5题很多孩子进了“迷魂阵”(如上图)。
其中好几个同学在详细钻研了情景(2)中的那两枚硬币很长时间以后,无可奈何地问老师,买铅笔付的钱用的那两个硬币到底是“元”还是“角”?我告诉第一个提问的同学说是“元”,结果后面又有更多的同学们提问这个问题。这引起了我的重视,这不是简单的“看不清”的小问题,而是“不会想”的大问题。很显然这些孩子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会局部看问题,不会把信息连起来去想一想。
于是我让孩子首先假设成这是两角钱,然后把这些信息连起来讲一个故事看一看:一只铅笔1元7角钱,我们只付出了两角钱,应找回多少钱?然后问孩子这个故事合理吗?符合生活实际吗?孩子很容易感受出这是不可能的,付的钱还不够,怎么能找回。既然不可能,那么这两枚硬币应该是多少钱呢?孩子很容易的想出是两元钱。
然后进一步的教育孩子,当我们对自己的理解拿不准,我们身边又没有人可问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理解的信息和己有信息讲成一个故事,然后看这个故事是不是合理,如果不合理就说明我们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进而调整理解的方法。
这份题目做完,在我批阅的时候,又发现部分同学对第一组情境图中找回的钱数有算成1元6角的。想来这些同学也只是根据感觉,对于结果是否正确又不会作出判断,只能误打误撞当加法去算了。
于是讲解的时候,我同样让同学们用这个错误的结果和前面的有关信息顺成一个故事:买一把尺子需要6角钱,我们付给售货员1元钱,售货员找给我们1元6角钱。孩子立刻感悟出来,这个故事也是不合理的,不可能找回的钱数比付的钱数更多。并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同学们逐渐体会到“1元钱”是这个故事情节中的总数,找回的钱是部分,所以应该用减法,从而很快的修正了自己的错误。
这种错误低年级的孩子经常犯,高年级也不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孩子把数学学死了,把数学学成了条条框框,学成了模式,学成了技能,而忘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的合理性就是帮助我们理解题意、检查结果的最好的标尺。基于生活合理性的判断其实就是孩子数感培养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孩子的理解推测或者计算结果是否正确,都可以让孩子利用生活的合理性去做一个初步的判断,也就是让孩子首先学会把自己的理解或者计算的结果与已有的信息融合,顺成一个故事,看一看这个故事成立与否。这样能从根本上锻炼孩子的思维,效果显然更好一些,对孩子的数学学习的长远发展也更有利很多。基于此,我们不能只让孩子徜徉“题海”,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笼中鸟”,而应该让孩子多参与生活实践,去体会生活中所蕴含的那些最简单朴素的生活规律,这是孩子判断生活合理性的基础,是孩子学习数学的“沃壤”。
联系生活我们就应该从一年级早培养 ,不要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把学数学的路走错了,把数学学成了技能课,而不是联系生活实际的思维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