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被称作战神的人,历史上寥寥无几,白起、韩信便是其中的翘楚。
韩信的故事,我们可能总听过几个:“萧何月下追韩信”、“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等,这些都是他生平知名的事件。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被后代的将领广泛应用。特别是三国时代,诸葛亮应用得出神入化。而这一典故的起始,则主要发生于楚汉争霸时期。
自刘邦和项羽逐鹿天下,楚王有约定,“谁先入关中者,谁就是王。”当时刘邦先入关中,可项羽一家独大,自封西楚霸王,意欲把刘邦赶入巴蜀,于是给了刘邦一个汉王的封号。
刘邦心中一万不乐意,可他实力远远不如项羽,只得忍气吞声。在进巴蜀的路上,他听从张良的计谋,把一路的栈道(架于悬崖上的木材通道),全部焚烧殆尽。示意项羽,自己铁了心不出巴蜀,安心在这里发展,使项羽放松对刘邦的防御。
没多久,战乱再起,诸侯王田荣叛乱。刘邦趁机命令韩信进攻汉中,而此时,驻守汉中的是名将章邯。为了蒙蔽章邯,韩信令士兵修复栈道。
章邯得知消息,十分不屑,认为修复栈道难于上青天。韩信这边,派了很少一些人,来修复栈道,大部分人,却从陈仓道进攻汉中。章邯中计,无力应战,落了个大败。
韩信在战场上,从无败绩,百战百胜。在那个动荡的乱世,他无疑是位不世出的杰出军事家,能和霸王项羽一决雌雄的人物。他的背水一战,和项羽的破釜沉舟,都成了中国军事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
而这样一位战神级的人物,却死得不明就里,稀里糊涂。被刘邦的老婆吕后,略施小计,结果落了个身首异处。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太史公在《史记》中,记载韩信死时高呼这几句话,心中仿佛有无尽的不甘和冤屈。这些话的背后,诉说着,如今已经天下太平,他韩信再无使用价值,无情地被卸磨杀驴。
而实际上,当韩信的死亡消息,传到刘邦耳中时,他也心中惊惧悲痛。不管怎么说,韩信为大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韩信这样的军事奇才,就不会有刘邦战胜项羽的结局。当年的刘邦和韩信,一起从血与火中拼杀出来的好哥们,只可惜建国后,就是君与臣。
如果韩信后来不叛变,不那样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也许他不会那么快被吕后设计杀。有一段对话,能体现韩信这种自视甚高的心态。
当年,高祖刘邦问韩信,“将军,你看我能带多少兵啊?”韩信回答,“最多十万。”刘邦又问,“那将军能带多少?”韩信说,“信带兵多多益善。”即使是实情,一个领导面前,如此直白骄傲,也该含蓄些。韩信那种骨子里的傲气显露无疑。
当项羽已灭,大汉建立。韩信还时不时酒后狂言,“若没我韩信,就不会有大汉。我才是应该称王的那个人。”这样的作风,他不死在吕后手中,也迟早会被他人所杀。
一个人再有才,再有功,必须要懂得谦恭低调。如果不懂得收敛,那只能引火烧身,招来杀身之祸。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这是对古今有才之人,导致失败的经典总结。而曾国藩的一生,谨慎谦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忠诚履行这一至理,才最终成为了近代中国“三不朽”的完人。
作为普通人,更需要以高傲为戒。一个目中无人的人,是无法走得长远的;只有眼中有事,心中有人的人,才能够不断前行,不断有他人相助。
谦恭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宽容别人就是肚量,谦卑自己就是份量。二者聚在一起,就是一个人的质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