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买了新款奢侈品手袋,并不妨碍我们喜欢一个朴素的帆布背包,装两本无关痛痒的书,随意充盈自己劳碌的内心。
踩着 jimmy choo 的高跟鞋,也并不影响我们周末换上老妈纳的千层底儿布鞋,去漫无目的逛逛楼下的菜市场,犒劳犒劳自己的胃。
我想说,一个人可以不必去拥有那些昂贵的物件儿,但一定不能缺少一种“昂贵”的生活姿态。
过得“贵”一点儿,是件多么令人赏心悦目的事,它充分体现出了我们对自己的高度重视,对这份平凡生活的高度热忱。
我可以接受一个人从头到尾的贫穷,但就是见不惯一个人以降低自己生活品质的方式来向生活妥协。
(一)
在我大学快毕业的那一年,正读大一的弟弟拖着行李箱穿越半个城市来看我。刚出地铁口的时候,我一眼就看到了他那双已经脱线了的暗红色袜子和脚上一双半旧的运动鞋。
陪他去逛超市,他要先看看价格,然后挑了几件很便宜的东西。我心酸之余,问他是不是没啥钱了,他低头跟我说就是觉得上这个学校太贵了,一年要花爸妈好几万块钱呢,能省点就省点。
我看着这个一脸愧疚的大小伙子,注意到他手指关节上生着好几个冻疮。
这跟上大学之前的他简直判若两人,以前的他花钱大手大脚,买东西只往好了选,追求潮流,不踏实读书,父母带着他到处托关系,进好学校复读。
那个时候,我总是嫌他不懂得心疼父母,不体谅他们讨生活也并不容易,可真当这样一个人以加速度的成长姿态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并没有预料中的快乐和欣慰,反而是心酸和愧疚。
你看,一个人突然选择让自己的生活“廉价化”,会是一件不那么让人愉快的事情,因为从他小心翼翼关心商品价格的时候,穿着便宜但并不好看的衣服的时候,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一个事实:这个人他过得不好。如果他是我们的亲人朋友,那我们甚至也不敢心安理得的过悠哉小日子,也想着是不是要拉扯他一把;如果这个人是与我们无关的陌生人,我们会去可怜他,去猜测他可能经历过的遭遇。到头来,这个“廉价化”的生活方式会像一场“蝴蝶效应”一样,降低所有相关人员的生活品质。
活得“昂贵”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无论生活实质如何,但显露于外在的“光鲜”总会让别人忽视生活的难处,不会让人同情你,要知道,比起困境,更可怕的就是这种来自他人对你低看一眼的目光。

(二)
我幼时生活的厂区里,有两位年纪差不多的阿姨,记忆当中的她们,一个风姿绰约,窈窕多姿;一个朴实无华,过分苍老。
陈阿姨和他老公大半辈子都没有正经工作,一家三口依靠着嫁出去的富裕小姑生活。夫妻俩偶而做做短工,但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了赌桌上,当家底输光之后,他们四处借债,最后讨债外地。即便如此,我从来没有见陈阿姨发愁过,随时见她都是一副时髦漂亮的光鲜模样,迈着自信的步子。
邓阿姨经营着一大家子的生活,随时见她忙忙碌碌的,大事小事都舍不得放手,三十几岁的时候,大家说她看着像五十多的人,真到了五十多岁的时候,她一头白发,脸上的皮肤松松垮垮,看着又六七十的样子。她辛苦把一双儿女送进大学,又马不停蹄的考虑孩子们买房成家,随时看见她都是一脸焦虑的样子,生活上也是能省则省。
今年春节回家,我远远就看见了陈阿姨,她从外地打工回来,穿着一件并不便宜的军绿色大衣,踩着细高跟,脸上还画着精致的妆容。
家里还欠着一屁股钱,还能花一千多快去买件衣服,哪敢这么大手的花啊!
邓阿姨说这话的时候,语气里也满是羡慕。
我知道,对于很多传统中国家庭来讲,陈阿姨是无被人所称道的,因为她的生活方式太过离经叛道,太过忘乎所以,但她这种对自我的毫不吝啬的满足,反而容易给人愉悦感、轻松感;而相较之下,邓阿姨的付出却是一种玩命的自我压榨,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在跟生活对抗,虽然她没有外债,家里还有一笔可观的存款,但她却也消耗掉了身边人对于生活的热情。
这是一个很残酷的事实,但有时候“廉价”的生活方式并不会换来越来越好的明天,“自我牺牲”式的奉献也不会得到他人的无限感恩。
这两位阿姨的子女我都见过,陈阿姨的女儿,成绩一般工作一般,却洒脱自我,率真可爱;邓阿姨的两位儿女沉默内敛,活得拘束压抑。她女儿后来跟我说,自她记事起,真正开心的时候屈指可数,因为母亲近乎自我牺牲般的奉献,让她背着强烈的负罪感。

(三)
对自己的“昂贵”不单纯是绝对化的物质考量,我只想说这是一种悦纳自己的方式,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尽可能让自己看上去还不错的样子。
“开源”往往比单纯的“节流”更值得提倡,一个不断亏待自己,从自己身上节约成本的人,到头来会真的会觉得自己“不值钱”,会不知不觉中看轻自己,会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一切好的东西,会怀疑自己改变生活的能力,会放弃自己。
真正能攻城略地的,确是那些狠心愿意让自己增值的人,这些人敢用仅剩的300块钱给自己买个299的包,敢花掉一个月的工资去报个培训班,即便穷困潦倒,他们也随时把自己捯饬的风风光光,走路生风,脚底生花。
前者让人觉得可怜,让人只想远离;后者让人觉得可畏,让人肃然起敬。
长期被人可怜,容易停止生长,容易被人看扁,最后被人踩到脚下,而长期看见那些可怜之人,一旦怜悯之心被消耗殆尽,也自然就厌恶透顶了。
过“昂贵”点儿,别让人同情,更别让人看不起,也不要以这样的方式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和降低他人的幸福感,真的,这挺犯罪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