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2、阅读质量

12、阅读质量

作者: 锋言峰语 | 来源:发表于2022-10-09 23:09 被阅读0次

    前置思考

    请阅读以下几位读书人关于读书的一段材料,并思考:这给你什么启发?

    文艺评论家解玺璋说:“对于有职业需求的人来说,读书不能太随性,还是要有目标、有想法地去读。

    我常常定期围绕一个主题去阅读,比如我当记者跑戏剧,影视口时,就把所有中外戏剧和影视的书都买来阅读;我写《梁启超传》时,就通读有关梁启超的书。"

    学者朱大可说:“深阅读和浅阅读的选择,取决于每个人的生活目标及其经验。我个人在浅阅读方面无法获得快感,如果需要放松,我宁可在iPad上看欧美大片。

    我肤浅的快感,来自图像文本而非文字。但一般而言,深浅阅读应该适当搭配。”

    出版人李昕说:“浅阅读是需要的,但止于浅阅读是不够的,要保证阅读的品质,还有赖于深阅读。"

    在李昕看来,长期被动接受浅说读的人,不仅思维得不到让练,就连阅读复杂文本的能力也会降低。

    而深阅读是伴随思考的阅读,能通过训练实现分析力、概括力、判断力、联想力的全面提升。

    Q1:什么是阅读质量?

     A:

    1、阅读质量,是一个组合概念,阅读+质量。

    阅读,是对输入的文本、图像等进行处理,获得信息和知识,认知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

    阅读过程,通常包含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等思维活动。

    质量,是一个多学科概念,物理学、地理学、质量管理学等学科都有涉及。

    国标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者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征的总和。

    组合起来,阅读质量,是指:以是否达到阅读目的来衡量,看阅读活动满足的程度。

    比如说,以提升审美而言,阅读如果让我们获得高水平的美的享受,就说明阅读质量高。

    比如说,以学以致用而言,阅读如果让我们掌握运用并能举一反三,就说明阅读质量高。

    2、阅读前,明确阅读目标。

    根据如上关于阅读质量的界定,我们知道,阅读目标决定阅读方式。

    也就是说,和选书原则类似,一位读者要追求的阅读目标,是仅为了消遣,还是获得信息、或增进理解力,会决定他说读的方式。

    如果你只是娱乐休闲,你可以很轻松地翻阅一下东野圭吾的小说;如果你是一个学者,要研究东野圭吾的书,那么,你可能要把小说当成学术著作,仔细阅读并做读书笔记。

    因此,根据你的阅读目标,同样一本书可以很迅速、很简略地读,也可以很认真、很细致地读。

    为了确定阅读目标,我们有必要在阅读前,先向自己提问: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议题?

    因为,只有具备真诚的问题意识,才能将你引向真诚的阅读。

    黄铁鹰说:“读管理书的最好方式是,林彪学毛主席著作的方法:"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要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读任何书都一样,带着问题阅读,才不会被图书的海洋淹死。

    如果你发现会计知识不够,那就找一本会计学的书看一看;如果销售知识不足,那就读一读市场学;如果想提升思维水平叩问生活意义,就看一看哲学大家写的哲学书。

    刘瑜也主张一种从经验、从问题出发的读书态度,认为我们读书不求醍醐灌顶,更不要指望书架上会有什么“神明”,只要每一本书能推进一小点知识,或带来一个小启发就足矣。

    因此,无论是为了学习知识,增强体验,还是提升思维,或是学以致用,我们都要明确阅读目标,明确自己关心的议题,否则提高阅读质量,无从谈起。

    多数活动都关平质量,如果不较真,就算阅读是为了休闲消遣,也可能没有多少愉悦程度可言。

    Q2:怎样提高阅读质量?

     A:

    1、了解阅读层次。

    明确阅读目标,了解自己关心的议题,我们就可以算是,具有阅读质量意识的主动阅读者,而不是方向不清的被动阅读者。

    要提升主动阅读水平,《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艾德勒和范多伦认为,就是在阅读时,提出问题。他们建议,阅读时至少要提出以下4个主要问题:

    ①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②作者具体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③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④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如果一本书给了你一些信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信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

    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信息,那就更有必要找出相关的、更深的涵义或者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发。

    时时带着问题读,问题多而且质量高,这样的阅读质量就很高,也就是高水平的主动阅读者。

    相反,被动阅读者,一个直观的判断信号就是“被书催眠”。

    他们的阅读过程,往往会有类似以下的现象:

    取一本书,无论是什么主题,然后爬上床,找个舒适的坐姿,调整好灯光,然后翻开书本开始看……

    十几分钟之后,你感觉到了困意,于是,放下手中的书本,倒头睡觉去了。

    为了帮助我们回答好如上的4个问题,提升阅读质量,我们有必要了解阅读的4个层次。

    根据《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划分,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虽然是这么划分,但往往4个层次的阅读是同时发生的。如此划分,主要是便于我们确定每种层次的阅读重点。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主要是小学学习的阅读技巧。在这个阶段,读者主要是,准确 理解文章句子的含义。

    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强调的是概览,是对全书的整体把握,包括书籍主题、目录结构、作者介绍、重点章节和逻辑线索。

    检视阅读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帮助选书,决定这本书是否值得进一步读下去。如果需要,则继续快速浏览全书。

    这里要遵循一条重要的阅读规则,即头一次面对一本书的时候,无论难易,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者思考。

    反观很多人的阅读,经常会因为某处的不理解而“逗留”,尤其是面对一本难读的书时,读着读着,可能渐渐就会失去读下去的勇气。

    通读一遍,就算只理解了一半,其至更少,那也比什么都不了解要好。有了概貌式的整体了解后,再回过头来解决之前不理解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有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前面没看明白的重要概念,后面多次出现,读着读着就理解了。

    第三层次的分析阅读,和第四层次的主题阅读,由干涉及人容较多,下面会做重点讲解。

    2、掌握分析阅读

    这一层次,着重关注理解,要精准、无偏差地辨明作者表达的内容,包括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

    通过“阅读书名”、“检视阅读、罗列大纲”等方法,找出这本书在谈些什么。关于阅读书名,举两个例子。

    比如说,数学家华罗庚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

    想完后再打开书翻阅,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比如说,作者吉本有本书名为《罗马帝国衰亡史》。那么请问:为什么该书的第一章, 名为《安东尼时代的帝国版图与武力》?

    研究人员询问过一批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然而被试却回答不出来。

    其实答案很简单,这本书既然叫“衰亡史”,作者当然应该从罗马帝国的极盛时期开始写,一直写到帝国衰亡为止。

    事实上,如果他们将书名看清楚一点,就算以前不知道,也可以推断安东尼时代,是罗马帝国的巅峰时期。

    也就是说,一本书的书名,往往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可惜的是,很多人只是一扫而过,没有多花一点时间琢磨。

    ②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一本书是由一个个字词组合而起。理解一本书,我们就需要

    理解,这本书各个字词所代表的涵义。

    因此,首先需要找出重要词汇,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当你通过关键词汇,与作者达成共识后,我们就可以抓住作者的关键主旨,继而明白作者的主张。

    由此,我们就会知道,作者在这本书中要说的是什么。

    比如说,爱丁顿的《物理世界的本质》一书出现“阅读”这两个字的时候,他谈的是“仪表阅读”,即专门以科学仪器上的指针与仪表为对象的阅读。

    但是,作者在书中提到“阅读本质”。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注意到,这里的“阅读”已经转换为另一个意义了。

    同样一个词汇,在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涵义。即便在同一本书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也会有不同的涵义。

    只有读者与作者在词义上达成共识时,沟通才算完成。

    在理解词义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判断这个词,是只有一个意义还是有多重意义,如果是多义词,就特别要注意。

    其次,我们要利用上下文中自己已经了解的所有字句,来推敲出不了解的那个词的意义。

    ③第三阶段:像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

    阅读一本书是一种对话。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阅读并没有完成。

    进一步,主动阅读者会做出评论,提出批评、建议和设想,这样才算真正读完一本书。

    通常来说,我们评判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时,有以下4个评判标准:

    一是知识不足:表述中缺少某些与作者想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

    二是知识错误:作者所说的事实或者证据,数据,其实是错的。

    三是不合逻辑:存在推理谬误,例如以偏概全、相关非因果等。

    四是分析与理由不完整:作者提出了问题,但论述明显不完整。

    当我们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采用批判性思维,讲事实、摆道理,避免带入干扰情绪。

    原因在于,与作者对话的真正目的是,希望从中学到知识,增进理解、提升思维,而不是以将作者驳倒为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阅读分为3个阶段,只是运用还原法进行分解,帮助我们了解每个部分的侧重点,但它们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当我们熟练掌握后,是一次性完成3个阶段。

    3、掌握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是为解决某一问题,从多本书籍中寻找并思考,需要多种技巧并用。

    每本书都互有所长,也互有所短。主题阅读,能够避开单本书可能的视角缺陷,在更大范围内、更系统地认知这个主题。

    这里有3个关键点:

    ①界定“同一主题”。

    我们需要的是聚焦主题的书籍,换句话说,从一本与主题正面相关的书籍上获取的信息,才能够满足我们的阅读需求。

    比如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司汤达的《帕玛修道院》,都有谈到拿破仑战争,但是这两本书,重点不是在谈这场战争。

    在这两个故事中,战争只是提供了一个环境或者背景,故事的本身,所谈的是人类的生存与挣扎。

    ②主题阅读前的准备。

    检视阅读是主题阅读中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一旦你检视过,确定某些书与你研究的主题,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后,你就可以开始做主题阅读了。

    ③展开主题阅读的5个步骤。

    第一步,找出相关的章节。

    把选好的备选书籍,再检视阅读一遍,且标是,找出书中与你的主题最相关的章节。原因在于,在主题阅读中,你关心的主题才是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不一定要将每本书,都从头到尾读一遍。

    第二步,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主题阅读中,你面对的是许多不同的作者,他们每个人不可能都使用同样的字眼来阐述同一个主题。

    因此,在这一步,需要你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从某种程度上说,主题阅读是一种大量的翻译工作,帮助我们了解所有的作者,进而解决我们的问题。

    第三步,界定问题。

    当我们在不同作者间,建立起达成共识的词汇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建立,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

    最好的方法是,先列出一些可以把我们的主题说得比较明白的问题,然后找到那些作者,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通常来说,罗列问题可以参考以下顺序:

    首先,阐述我们在研究的概念,或者是现象的存在与特质。

    其次,这个现象是如何被发现的,或者这个概念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最后,回答前面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步,界定议题。

    如果一个问题很清楚,如果我们也确定各个作者,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回答,不论赞成还是反对,那么这个议题,就被定义出来了。

    如果检验过后,所有的作者提供的答案,只有正反两面的意见,那么这个问题,算是简单的问题。

    但是,对一个问题,通常会有超过两种以上的答案。

    比如说,议题“历史真的有进步这回事吗?”,基本上会有3种不同的回答:是、否以及不知道。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根据作者的观点,来做具体分类。

    第五步,分析讨论。

    针对我们界定的议题,展开讨论,即从我们检视过的书中,找出支持我们问题的答案。只有如此做了,我们才能真正了解问题。

    以上就是主题阅读的5个步骤,它们缺一不可。因为只要漏掉其中一个步骤,主题阅读就会变得很困难,甚至读不下去。

    以上就是关于阅读4个层次的简单介绍,更多详细的内容,可以拓展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在最后,要强调的是,主题阅读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必经之路。

    只是这样,才会慢慢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否则,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东,觉得东对;明天看到一篇文章说西,觉得西对。

    等回过神来才发现,明明东西相反,互相矛盾,自己竟然两边都赞同。

    后置思考:

    ①你是一个高水平的主动阅读者吗?为什么?

    ②你是否做过主题阅读?有什么经验可分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2、阅读质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pn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