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二七】
李宏猷秀才,设帐尹制府署中。咏《新竹》云:“节已凌云未出头。”未几病重,荐其友周青原入署相代。青原来见,袖中出《西园池上》诗云:“目不窥园已浃旬,小池春涨绿鳞鳞。得鱼鸟胜垂纶客,临水花如照镜人。欲扫闲庭苔莫损,偶扳芳树蝶相亲。笑余三月裘还着,只为调停病起身。”末句,余略为酌改,周欣然辞出。良久,闻门外尚有吟哦声,则以肩舆未至,故得意而徐步呻吟也。其风趣如此。后官中书,在京师寄怀云:“我如脱衔驹,恣意骋原隰。不读五千卷,辄入崔儦室。又如餂丹鼠,吐肠还自悼。空得成连师,未谙《水仙操》。川虽难学海,磁则曾引针。千秋一瓣香,顶礼优钵林。”
李宏猷,无考。
尹制府,指尹继善。制府,宋代制置司衙门,掌军务。因清代总督掌管辖区军务,故作为总督的别称。
周青原,即周发春(1738—1811),字卉含,号青原。清江苏江宁人。乾隆三十年(1765)帝南巡,召试一等,赐举人,授内阁中书舍人。旋入直军机处,后任工部侍郎,以诖吏议归。善为文,四方督抚多延请为章奏,发春亦借以遨游遍天下。按:诖,音guà,应指“诖误”:1、欺骗;2、官吏因过失受谴责或失官;3、被犯罪人牵连而受到处分或损害。周大概是因为受连累而被撤职的,否则,其他官员不应该聘请其担任幕僚。
西园,或指今南京愚园,又名胡家花园,位于南京城西南隅胡家花园2号,前临鸣羊街,后倚花露岗,晚清金陵名园之一。明初,中山王徐达后裔、第七任魏国公徐鹏举在此建魏公西园。后又将部分花园授给了三子徐继勋。因他在锦衣卫当官,所以又叫“徐锦衣西园”,当时园内就有凤游堂、心远堂、聚季阁、小沧浪等景点。以后这个园子几度易手,后被罢官后的明代兵部尚书吴用先买下,翻新改造,增加景点,遂成一方胜迹,人称“吴家花园”。乾隆以后,吴家花园逐渐败落,咸丰以后南京几经战火,落入“榛芜蔽塞,瓦砾纵横,杳无人迹”的境地。清同治十三年 (1874),曾任徐州煤铁矿 务总局、候任苏州知府的胡恩燮购得此宅地。经过两年精心打造,形成了一个堪比苏州狮子林的园林,名为“愚园”,取老子《道德经 》中“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之意,人们又称“胡家花园”。经过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尤其是文革,胡家花园损毁殆尽,面目全非。2011年5月,南京市政府斥资整修,目前已经基本恢复,对外开放。
浃旬,音jiā xún,一旬的意思。一旬,十天。《隶释·汉卫尉衡方碑》:“受任浃旬,庵离寝疾,年六十有三。”《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比皇帝到阙,动涉浃旬,请太后临朝听政。”胡三省注:“十日为浃旬。”
垂纶,音chuí lún,释义:1、意思是垂钓。三国·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五:“流磻平皋,垂纶长川。”《南史·王彧传》:“文帝尝与群臣临天泉池,帝垂纶良久不获。”2、传说吕尚(姜太公)未出仕时曾隐居渭滨垂钓,后常以“垂纶”指隐居或退隐。 北周·庾信《拟咏怀》诗之二:“赭衣居傅岩,垂纶在渭川。”唐·李颀《送乔琳》诗:“汀洲芳杜色,劝尔暂垂纶。”3、借指隐士。晋·葛洪《抱朴子·嘉遯》:“盖禄厚者责重,爵尊者神劳。故漆园垂纶而不顾卿相之贵,柏成操耜而不屑诸侯之高。”4、指钓鱼的用具。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十五章:“余乃负杖出门,随步所之,遇渔翁,相与闲话,迄翁收拾垂纶,余亦转身归去。”
调停,音tiáo tíng,亦作“调亭”。释义:1、居间调解,平息争端。宋·苏辙《颍滨遗老传下》:“吕微仲与中书侍郎刘莘老二人尤畏之,皆持两端为自全计。遂建言欲引用其党,以平旧怨,谓之调亭。”老舍《茶馆》第一幕:“好在,不能真打起来,因为在双方还没把打手约齐,已有人出面调停了。”2、调摄养息。宋·邵雍《旋风吟》之二:“将养精神便静坐,调停意思喜清吟。”《随园诗话》卷十引清·周青原《西园池上》诗:“笑余三月裘还着,只为调停病起身。”3、安排处理。宋·范成大《满江红·冬至》词:“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4、协调和谐。元·乔吉《一枝花·合筝》套曲:“佳人娇和曲,豪客醉弹筝,心与手调停。”5、调整。明·张居正《答两广总督刘凝斋书》:“昔蜀中九丝平后,亦未有三年即徵税也,似宜调停少宽之,庶招来之民,得有定居。”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九回:“ 行者接了线头……调停自家呼吸,分定四气、五郁、七表、八里、九候、浮中沉,沉中浮,辨明了虚实之端。”
肩舆,音jiān yú,亦作“肩轝”、“肩舁”,释义:1、轿子。轿子。《晋书·王导传》:“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轝,具威仪。”唐 白居易 《东归》诗:“翩翩平肩舁,中有醉老夫。”2、抬着轿子。《新唐书·李叔明传》:“(叔明)后朝京师,以病足,赐锦辇,令宦士肩舁以见。”3、乘坐轿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谢中郎是王蓝田女婿,尝著白纶布,肩舆径至扬州听事。”《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五》:“帝举族出封丘门,肩轝至野。”宋·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公益病,又求知颍州,肩舁至徐,遂不起。
中书,指内阁中书舍人,官职名。
原隰,音yuán xí,释义:1、广平与低湿之地。《书·禹贡》:“原隰厎绩,至于猪野。”《国语·周语上》:“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韦昭注:“广平曰原,下湿曰隰。”2、泛指原野。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於是驱马原隰,卷甲遄征。”宋·王安石《得子固书因寄》诗:“重登城头望,喜气满原隰。”
崔儦(biao),字叔岐,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人。北齐到隋朝时期大臣,仪同三司崔仲文之子。出身清河崔氏大房。才学过人,举秀才出身。初仕北齐,起家员外散骑侍郎,迁殿中侍御史、尚书郎。北齐灭亡后,回归家乡,担任清河主簿。隋朝建立后,授给事郎兼内史舍人、通直散骑侍郎,奉命出使陈朝。回国之后,授员外散骑侍郎,联姻于越国公杨素。仁寿年间,卒于京师,追赠冀州刺史。崔儦少与范阳卢思道、陇西辛德源志同友善。每以读书为务,负恃才地,大署其户曰:“不读五千卷者,无得入此室”。
餂丹鼠,音tiǎn dān shǔ,舔吃丹药的老鼠,后亦升天成仙。餂,本义是用甜言蜜语诱取、探取的意思。《孟子》:“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古亦同“舔”。《西游记》第八十七回:“面山边有一只金毛哈巴狗儿,在那里长一舌,短一舌,餂那面吃。”餂丹鼠的典故没有找到原出处,但似乎与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有关。宋·蔡肇《张公洞其二》:“髯仙御气款雷扉,洞户千秋敞翠微。寓马至今来秘祝,刍灵聊复借余威。石房故剑龙随势,空灶残丹鼠辄飞。欲炼刀圭留齿发,山头白鹤几时归。”张公洞,即江苏宜兴张公洞,又名庚桑洞,相传汉代张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张果老在此隐居,故称张公洞。而民间传说,张果老的前身是老鼠,因为行善,遇文美真人,赐吃了仙丹(一说仙桃),生出翅膀,成为蝙蝠,再后来化为人形,修道成仙。另,清光绪翰林王少谷《上谷芙塘夫子》诗:“从师何幸遇成连,流水高山识正传。人笑班门夸大斧,我由平地聆钧天。苗因沾雨始能实,鼠为餂丹还得仙。今日崔儦容入室,才知翰墨有前缘。”也用了“餂丹鼠”的典故。
成连,音chéng lián,春秋时期琴师,是俞伯牙的老师。《乐府古题要解》:旧说,伯牙学鼓琴於成连先生,三年不成,至於精神寂寞,情志专一,尚未能也。成连云,“吾师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刺船而去,句时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上汩没漰澌之声;山林窅寞,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曲终,成连刺船而还,伯牙遂为天下妙手。
水仙操,音shuǐ xiān cāo,古琴曲名。汉唐以来流传着伯牙学琴的故事:老师成连为使伯牙能够更好的体会琴曲的精神,于是带他到东海边,让他独自一人去领略海水汹涌、山林寂静的大自然的气氛。伯牙在这个环境里刻苦练琴,终于学成,并作了《水仙》一曲。目前流传的琴曲《水仙》,很多琴家并不认为它是表现上述题材,而是表现了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因而也有名之为《秋塞吟》。
优钵,音yōu bō,又作乌钵。优钵罗的略称。优钵罗,植物名。梵语。又译为乌钵罗、沤钵罗、优钵剌。即青莲花。多产于天竺,其花香洁。《法华经·随喜功德品》曰:“优钵华之香,常从其口出。”《百喻经·贫人作鸳鸯鸣喻》:“昔外国节法庆之日,一切妇女,尽持优鉢罗华以为鬘饰。”唐·岑参《优钵罗花歌》序:“参尝读佛经,闻有优鉢罗花,目所未见。天宝景申岁……交河小吏有献此花者,云得之於天山之南。”元·张可久《折桂令·惠山赵蒙泉小隐》曲:“白云外庞居士家,锦池中优鉢罗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