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初期,从公元前218年,只有汉尼拔知道战场在哪里。罗马人完全没有摸出门道,完全处于被从地位。问题出在哪里?
三个重要原因:
1. 步兵和骑兵的比例上。
从兵力上上讲,汉尼拔并不占优势,5.9万大军,在渡过罗纳河后步兵加上骑兵剩余4.6万人。接下来翻越阿尔卑斯上,有损失2万人,只有2.6万人的兵力了。
罗马可动员的兵力是75万人,实际动员的全部兵力是6.28万人,基本上是汉尼拔兵力的两倍。
汉尼拔的2.6万大军有6000骑兵,步兵和骑兵的比例是3:1, 罗马呢,比例大概是10:1。
汉尼拔是从亚历山大攻打波斯的战争中跟亚历山大大帝学的,骑兵在他之后的战役中让罗马人吃了苦头。
2. 罗马根本不清楚汉尼拔的战略意图
汉尼拔知道凭借自己的2.6万大军不可能征服罗马,他的战略是要瓦解罗马帝国联盟。首先是把拉拢北边的高卢人,与其结成同盟,1万高卢人在汉尼拔翻过阿尔卑斯山后加入了汉尼拔大军。汉尼拔大军人数扩大至3.6万。
之后每次战役后,汉尼拔都会释放罗马同盟国的士兵,扣留罗马市民士兵,以此瓦解罗马同盟国。
只要瓦解掉罗马联盟,罗马和汉尼拔的兵力就不再是75万人对2.6万人。
3. 汉尼拔军事才能
除此之外,就是汉尼拔的军事才能过硬,始终神出鬼没。他擅长打大会战,偷袭、暗算、善用计谋。最重要的是他重视,并善于收集情报,他连执政官的家底有摸得一清二楚。
从公元前218年开始进攻到公元前216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走向完全按照汉尼拔的意图进行,四次战役,罗马完败!
第二次战役(特雷比亚战役),4万罗马大军2.5万人战死,1.5万成了俘虏。相反,高卢各观望的部族因罗马的打败,纷纷加入汉尼拔的大军,兵力升至5万。
公元前217年第三次战役(特拉西美诺战役),这场战役更是惨烈,2.5万罗马军,除了2000人逃回罗马,被汉尼拔全部歼灭在沿湖的包围圈中。这张战役不能算是战役,更像是暗算。
公元前216年第四次战役(坎尼会战),7万罗马士兵战死。汉尼拔只损失了5500人
这三次失败的战役全部是平民总指挥,但是罗马贵族没有人抱怨。这就是罗马的强大之处,内部不分裂。
经过四次战役,汉尼拔试图探视罗马是否有讲和的意图。但是当汉尼拔提出,如果何谈,罗马人罗马人拒绝为8000俘虏提供赎金,不是罗马没有实力,而是罗马不愿意讲和体现出了他们的态度。
思考:汉尼拔从史书中向亚历山大大帝学习。他绝对是带着极大的求知欲去阅读有关亚历山大的战术记述的,从中发现了普通人没有注意到的重大细节。
所谓天才,不是发现新事物,而是能够意识到别人没有意识到的某件事物的重要性。比如汉尼拔从亚历山大的记述中意识到了骑兵的重要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