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人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 清風_V | 来源:发表于2022-06-18 08:18 被阅读0次

    去年初第一次阅读这本书,如今再次翻开重读。这是一本很实用的心理学书籍,关键在于实践,而不是认同。

    记得第一次读的时候,很是兴奋,因为感觉自己就是书外的那个青年。而这一次重读,就没有了当时的那种感觉,只是平平淡淡地看了一遍。

    好书不应该让它只是停留在文字的一面,而是要把它渐渐融入生活。

    当然,一年多的时间不可能把书中的内容完全融入于生活,但有不少东西确实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

    简单总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课题分离,二是活在此时此刻,三是脱离与人竞争。

    课题分离,简单说就是,把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分开,自己不去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被他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这个“他人”指的是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一个人,包括自己身边的亲人。

    阿德勒心理学指出,人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问题,而人际关系问题的根源是人们不能做好课题分离。

    主要还是家庭里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伴侣关系。

    在很多家庭里,父母都是喜欢干涉孩子的课题,从孩童到成年一直如此。

    不能否认父母是爱孩子的,但这样做,结果常常是父母为孩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选择,而不是孩子喜欢的选择。

    这到底是爱,还是某种程度上的自私,我们应该思考。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父母需要做好的是引导,而不是事事都干涉孩子,替孩子做选择。

    不然,孩子累,父母也累,孩子不快乐,父母也不快乐,为何要做这种对彼此都不利的选择呢?

    父母不应该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孩子也不是为了父母的期待而活。

    这里没有不尊重长辈的意思,不要误解,尊师敬长、尊老爱幼是每个人都应该培养的美德。

    当孩子没有完善的独立自主的判断力的时候,父母替孩子判断选择没有错。

    可孩子如果已经成年了,就应该让他去选择自己想走的路,当然,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的选择不好,可以给出自己合情合理的建议,但别强制替孩子选择。

    只要孩子的选择对他的身心健康没有重大危害,即便他确实选错了,那也是对成长很有用的,没有谁的选择永远都像真理那样正确。

    孩子有孩子的课题,父母有父母的课题,做好各自的课题,互不干涉,亲密关系也就没什么矛盾了。

    亲密关系之外的其他人际关系同样需要课题分离,不然依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很多人都像书里的青年一样,都有着强烈的认可欲求。

    时刻在意着别人如何评价自己,不想被任何人讨厌,希望得到每个人的认可。

    这是不可得的,追求不可得的就会有烦恼,而这种不可得是永远不可得,如果执着,那就会永远都有烦恼。

    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自己的课题,而别人如何看待、如何评价、是否认可,那是别人的课题。

    想要自由地生活,应该关心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而不是别人会怎么看自己的选择。

    其实无论怎么选,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自己的选择,但应该认识到,选择是自己的课题,与他人无关。

    关于建议和帮助,不管是自己帮助别人,还是别人帮助自己,也应该建立在课题分离之上,不要打着爱的旗号,强迫他人接受。

    书里有一个类比用的很好: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不能强迫马喝水。

    有些人活在过去,有些人活在未来,但真正活着的时刻只有此时此刻的连续的刹那间。

    把人生当做一场舞蹈,不用在意过去跳的怎么样,也不要去想未来会跳到哪,只需要跳好当下就好,无论最终会跳到哪,都会是自己最优美的舞蹈。

    能把当下过好的人,没有理由过不好一生。

    在商业世界里,竞争到处都有,也正是竞争带来了商品、服务的进步,但竞争同时也是非常残酷的,市场不是一个做慈善的地方,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只会被无情的淘汰。

    但在人际关系中,并不需要竞争,如果真的想要竞争,那竞争的对象应该是自己。

    与人竞争,就会有输赢,无论是赢还是输都会有烦恼。

    赢了会想着如何保持赢的地位,输了会想着怎样去赢,时刻都不可能安宁。

    人与人在资质上确实存在着差别,总会有人走在前面有人走在后面。

    竞争比较没有意义,也许有人辛苦努力奋斗一辈子的积蓄,还没有某些企业家一天的收入多,难道努力奋斗就没有意义了吗?

    每个人都应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人与人之间不需要像体育比赛一样分出来冠军、亚军、季军,假如真的有这种比赛,那最终胜出的只有三个人,总不能说只有这三个人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吧。

    人生本没有意义,关键是看自己赋予它什么意义,而不是让别人来评价自己的人生怎么怎么样。

    竞争不会有永远的赢家,自我超越才是人生的王者。

    做到课题分离,活在此时此刻,脱离与人竞争相对并不难,难的是书中提到的另一个概念——建立共同体感觉。

    建立共同体感觉,需要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就是真诚接受这个真实的自己,“他者信赖”就是无条件、无保留地信赖他人,“他者贡献”就是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

    这三个方面是完整的闭环:

    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通过实践这三个方面建立共同体感觉需要很长的时间,书中给出的参考是可能至少需要自身目前年龄一半的时间才可能建立起来,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会是一段相当漫长的过程。

    想把这三点融入到生活中太难了,我个人也最多是把自我接纳做的好一点,他者信赖,他者贡献做的并不好。

    作者指出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并做到还是很有道理的,等到成年许久,价值观念早已形成,再想改变确实是非常难。

    不过有一点还是很实用的,那就是“幸福即贡献感”。

    所以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幸福,这需要自己去感受对他人有用,即贡献感。

    但对他人有用不是指需要被他人认可,不然又会陷入认可欲求的苦恼中,只有自由的贡献感才能够感受到幸福。

    总结来说,想要获得幸福,就需要改变生活方式,想要改变生活方式,就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qjk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