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一首诗词,从作者写下最后一笔的时候,已经不属于作者了,而属于每一个对它有自己理解的读者。
我们不可能把李商隐从土里挖出来,问他那些《无题》诗到底要表达什么,但我们可以单纯的去感受《无题》诗里文字的优美。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一位对镜悲叹、思念恋人、缅怀青春的女子形象浮现在脑海,那个夜晚,明月如霜,夜凉如水。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薰微度绣芙蓉。
尽管我没有见过金翡翠和麝薰是什么样子,但这样精致的文字依然让我感受到这些物品的主人,该是一位多么美丽的女子。
金蟾啮锁烧香入,
玉虎牵丝汲井回。
檀香在一点一点的烧尽,井水被绳子一点一点拉上来,又是一个彻夜难眠的相思夜晚。
有人说,这些《无题》诗是因为李商隐在官场被人排挤,所以借女子之口来发牢骚的。
真是俗气啊!
那点“怀才不遇”、“遭人妒忌”的破事哪里有纯粹的情诗更能打动人呢?
有人说那《离骚》不就是屈原因为被楚王嫌弃,大臣排挤而写出来的作品吗?不是一样写得那么美,写成了经典呢。
我觉得还是钱钟书先生的那句话讲得好:“如果你喜欢吃鸡蛋,何必一定要去看那只老母鸡呢?”
历史的真相其实很三俗,据考证屈原很可能是同性恋,而他喜欢的人就是楚怀王。
如果按照传统思想来解释《离骚》,那么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你不爱我,那我死给你看”。
在这里我并没有要恶搞屈原的意思,首先屈原是不是同性恋,这在史学界是一个争论的问题,确实存在。第二,同性恋也没有不好的,中国历史上有太多同性恋的名人了。
汉文帝和汉武帝都有“男宠”,在这两个皇帝“光荣事迹”的倡导下,汉朝好几个皇帝都解放了性取向。
扯远了。
为什么要在解释晏殊的这首《蝶恋花》之前讲这么多呢?因为中国传统诗词赏析讲究寓意,讲究主题,一首简单的诗词,非得要说出个什么道理来。
到了小词这个文体发展的时候,其实大家都是很烦这个的,诗是要言志的,而词正好解放了大家,歌宴酒席之间,游戏笔墨的小玩意而已,大家就不讲究什么深刻的寓意了。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菊花愁,兰花哭,在这个伤心人眼里,这个世界再没有什么值得开心的东西了。即便是居住在种满花花草草的园林里面,也感觉不到任何快乐。偏偏这个时候,秋风起,吹动帘幕,那成双成对的燕子也离开了这里。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月亮也不省心,不管我正承受着离别的痛苦,还要一整晚照进我的闺房,惹得我又忍不住想那个人。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夜的西风将院子里的树木摧残,绿叶纷纷凋落,我带着孤独的影子登上高楼,一直远望到天涯尽头,郎啊郎,你究竟在何方?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想要给你写信,告诉你我有多想你,可我连你在哪里都不知道,就算我能写一封感天动地的情书,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从字面上来解释,这首《蝶恋花》大概就是在讲这样的一个事情,但这就叫作欣赏古诗词了么?
差得远呢。
我们仅仅是搞清楚了这首词在讲什么,很浅的一个意思,其实这样的主题在宋词里不是很常见的套路吗?
先写点花花草草,莺莺燕燕,然后写相思,再写登楼远望,最后再感叹音信隔绝,哀叹收场。
那晏殊的这首《蝶恋花》又到底好在哪里,以至于成为宋词里的经典呢?
遣词造句的精美还并不是这首词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王国维先生说的,有意境。
大家都听过王国维说人生第一种境界,就是这首词里的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不止是这一句,这首词里有好几句都是很有意境的句子。
比如:“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比如:“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我们回到词本身,前面我们说了,小词更加不需要强加寓意给它,晏殊写这首词是要寄托什么深意吗?男人用女子口吻写怨词,通常都有政治寄托,也许晏殊也有吧,但这些都不重要,真的,我们要学会单纯地去感受一首情诗的美。
我们可以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里看到一种人生境界,也可以在“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里感受一种孤独的相思,还可以在“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里体会一种没有倾诉对象的苦闷。
这些意境,是超越那些什么被排挤、怀才不遇的俗气寓意的,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传达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小情绪,更在于它能解释每个人都能遇到,又无法言说的感慨瞬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