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源自党在延安十三年兼顾奋斗的历史。在这十三年,诞生了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和词句:白求恩、张思德、论持久战、南泥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人民服务”等等。在这些丰富的历史故事中,挖掘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延安精神,几乎每位领导人都会重提这段光辉历史,都会重新阐释一遍当代的延安精神。
可是,别人总结的延安精神始终是别人的东西,那些大段大段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可以背,可以唱,可是他们入不了心,入不了行,只有自己用心感受后领悟到的延安精神才是真正触动自己的,能都被带上我们人生路的延安精神。也许那些想法远不如度娘出来的精炼、深刻,有时甚至显得有些幼稚,但它却是最有价值的延安精神,因为那是你自己的延安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永远似乎是不会有错的,但时代告诉我们那种闭门造车的自力更生是不对的,至少是低效的。在改革与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举个例子,20年前的中国,如果我们有1亿元资源,我们是用来制造牛仔裤划算还是制造大飞机划算呢?按照自力更生的思路讲,发展要靠自己,1亿元可以用来做牛仔裤,也能用过来造大飞机。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应当用这些钱做牛仔裤。因为我们擅长做牛仔裤,我们做出来的牛仔裤价廉物美远销海外,用卖牛仔裤挣的钱我们可以买到大飞机,而相反,如果我们用来造飞机那将什么也没有,因为我们用光1亿元也造不出大飞机。我们各项能力比较后做我们最擅长的事就是最划算的事,这也正是为什么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用无数个made in china的小娃娃,衬衫、牛仔裤换来了747飞机。
所谓“为人民服务”这听上去一点都没有错,但是回想现在,每当这句话出现在人们口中更多的带着戏谑的口吻,往往带着半开玩笑的语气,这是为什么。在我看来,这句话固然是一句大真话大实话,因为执政为民无疑是当权者的立身之本。但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本身,它的立足点是为官的职业操守,是个人的美德,靠的是个人的觉悟,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算是问心无愧的“为人民服务”,每个人自己心中有一把尺。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事事讲究有法可依,事事讲求经济效益,光凭一腔热情,自以为是的为人民服务已经行不通了。因此它更像是一句口号,更像是说给别人听的,至于如何为人民服务无从谈起。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告诉我们,当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时通常会对增进整个社会福祉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正确)。例如一位馒头店老板,当他希望自己能多挣钱时,他会考虑如何让自己的馒头卖得好,当他能够卖出质量上乘价格便宜的馒头时,他自然就会挣钱,而社会上其他吃馒头的人也从中自然得到了好处。再比如,一位官员,当他在追求自己事业的政绩时,在追求自身清廉的形象时,他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个好官,他为了自己的私利,自发的做了为人民服务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仅仅一句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在当代看来是略显苍白的。
其实,延安行正真触动我的是,当我看完了当年主席、总理们的住所,那些土得不能再土得窑洞,听完了关于主席、各位元帅、将军们的故事,想像他们当年为了理想为了民族大义出生入死,在一盏煤油灯下熬夜写出《论持久战》,指点江山制胜千里,内心顿时感慨不已,他们那么的拼命为了什么?其实就是为了一个还啥都看不见的目标,我们叫它理想。这个理想是救国、救民,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了这个几乎不可能的理想,他们忍受饥饿、忍受妻离子散、忍受时时刻刻生命的威胁,最终成功了。而我们呢?我们又在过什么样的生活呢?某荣耀?偷菜?是不是有点弱爆了呢!我不禁问自己,我们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毛泽东已经走了,当年革命峥嵘岁月也已成为了曾经的辉煌,但历史和变革的脚步没有停止,也不会停止。在这个所谓的“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我们要寻找属于这个时代的灯塔,在追随中求索,在求索中成长。也许“生命的意义”这种命题,穷尽我们一生都未必能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这丝毫不会妨碍追求的行动和渴求。甚至我觉得,也许追求本身就能成为一种答案,即使我们永远也到达不了彼岸。因为当下,我们就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因此而发生一些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就从当下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