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读《活着》,大抵是因为这个书名就如此引人遐思吧:为了活着而苦苦挣扎?为了信念而坚强地活着?贪恋这个实实在在的看似已知其实未知的世界?还是就只是纯粹活着?
中学语文做过一篇阅读,讲的是福贵和他的牛。具体情节已经忘了,记得的不过是初读文章的复杂的心绪。曾在农村生活过的我,在我所在的那片村土里,已经很少见到牛了,但福贵和牛的那份感情,一读,顷刻,就明白了。这大概就是与《活着》这本书的前缘吧。
很幸运, 又遇见了《活着》这本书,并且作为读书会阅读的第一本书目。

第一天,读了《活着》 的五篇序,对“活着”二字,有了更深的认识。常听人说,有的人为了活着就已经用尽了全部的力气,现实中也确实有见到过。但这些都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所见所思,而那个旁观者认为的那个已经用尽全部力气去活着的人可能并不这样想。
作者在五篇序中不止一次提到,作者之所以用第一人称,而不是用第三人称的原因:旁人的看法只能让主人公成为一个苦难的幸存者;而在“我”看来,讲的就是“我”自己的生活。“活着”,首先这个词语充满了力量,活着就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苦难,无聊和平庸。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作者也说他是因为听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受到启发。老黑奴一生受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打动了他,他就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活着》。作者还说,尽管东西方存在着诸多差异,但这些所有的不同都无法抵挡一个基本的共同之处——人的共同之处。人的体验和欲望还有想象和理解,会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会让一个人从他人的经历里感受到自己的命运,就像是在不同的镜子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而现实生活中面对苦难,我总是诸多抱怨,当我感受不到这个生活的有好的时候我可能大多会显现出不友好的一面。也爱照镜子,但大多是臭美,即使有缺陷也会主动忽略。对于外在条件都不太完全接纳,更无论在内心真正地如照镜子一般审视过自己。自己常说活着是为了有所追求,也要幸福,但常常不能接受平庸的自己,不能忍受自己竟只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可也不为此有所付出。我眼里和我心里的未来都是美好的,未来就是康庄大道,一路平坦,眼前的小烦恼就只是还没长大,未来还没来。殊不知,未来和今天是有关系的,今天碌碌地活着,未来也只能是碌碌地活着了。
这样的活着,也算是活着?
也有人说,其实我们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只不过等到我们八十岁的时候才入土。这样行尸走肉地活着,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总是在感冒鼻塞的时候才感觉到平时鼻子呼吸的重要性;眼前的事物越来越模糊的时候,才明白眼睛的作用;隐约的声音时断时续地一两个字儿艰难地蹦进耳朵里才发现耳朵不好使了;牙齿也脱了,头发开始稀疏……一桩桩,一件件,慢慢地在印证生命愈发趋近消亡,时间在流逝,活着的状态似乎要改变了……
到底有没有来世?有没有孟婆汤?有没有奈何桥……不知道。唯一能抓紧的,就是此生,而可笑的是,常常自己不能分辨是在梦里还是现实,梦那么真实,现实又那么梦幻。活着,或许,本身,就是一场现实的梦。 梦里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转而到了现实,多的是不愿面对的难堪时刻,总是麻痹自己在梦里。活着的状态,真的难辨啊。
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我和现实关系紧张,说的严重一点,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来看待现实。
诗人笔下的话也确有道理,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镜中的自己,其实不是真实的自己。人类真的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人总会有自己在照镜子的过程中完成美化自己的能力。
我想,活着的意义, 有那么一部分是为了清晰的看见自己,了解世界,为了活着而活着的吧。
写于2018年9月2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