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老马商书房
疯传:你为啥还在用盗版产品?

疯传:你为啥还在用盗版产品?

作者: 老马商书房 | 来源:发表于2019-01-31 09:38 被阅读28次

    今天讲关于疯传的最后三个方法,第一个叫“创造公共性的要素”,第二种叫“创造实用价值”,第三种叫“讲好一个故事”。

     创 造 公 共 性 的 要 素 

    一个产品想让别人看了之后疯狂地传播分享,那么前提要让别人看到,所以就需要把产品放到一个公共的空间里,不仅仅是疯狂的打广告,而是让他使用产品之后把它暴露在公共空间里,让更多的人看到,引起更多的人模仿。

    这个逻辑说起来简单,但是怎么能确定在公共空间分享了产品别人也去买呢?这就是之前讲过的进化心理学的原理,原始社会的时候,老祖先是一种群居的动物,之所以人类会选择群居,其实是进化带给我们的一个优势。

    群居意味着相互之间可以共享很多资源,彼此之间可以给与一些相互的支持,这样就能免受一些野兽的攻击,然后就能获得一些安全感和一个比较稳定的繁衍环境。

    这种优势的存在就导致进化的过程之中,先天比较亲近其他人的人更容易生存下来,久而久之能够生存下来的人都是跟周围的人保持一致的一群人,所以现在人的社会价值观是趋同的。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如果表现的比较另类,社会压力往往都是特别大的,根源的地方就于我们骨子里就有一种社会性,要求我们跟周围的人要保持一致。

    保持一致就导致如果我们发现周围人做同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去模仿大家,以此来获得其他人的社会认同,所以商业上经常利用这种特点,比如职业乞丐为了刺激路人施舍一些钱,往往要在面前的碗里放上一些钱,用这种方式来暗示路人给他钱。

    比如知乎早期时候搞运营都会让公司的人去发帖子、相互顶,把帖子搞热,之后其他的用户看到论坛挺热闹,他就愿意去发言,也愿意去模仿周围的人去点赞,这个运营基础的背后就是人的模仿性。

    滴滴打车早期的时候运营特别困难,为了让司机都装软件,公司每个月给员工发几千块钱,然后每周让他们固定时间去大街上打车,就用这种非常原始的方式让大家自愿去模仿。

    一个产品、一种价值观产生疯传的效果应该在被用户接受之后,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使用了这个产品,这时候就需要做一个动作,叫做结果可视化。

    观察苹果笔记本就会发现logo是反的,原因就是设计它是为了让其他人看到,这就是设计的时候一个可视化的思维,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用的是苹果笔记本,然后觉得笔记本好看,就有可能跟你打听笔记本好不好用,这就有可能刺激他购买。

    其实各种品牌,尤其是比较大的品牌都会干这件事,比如麦当劳的袋子上有一个大大的m标志,就是希望走在路上的时候让更多的人看到。也包括去参加一些会议、论坛、各种活动的时候,看到的笔、本子这些小东西上面都会印着logo,它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看到。

    所以这一类的行动都是从可视化维度去思考的,都是希望使用了产品之后还能继续为这个品牌做一点贡献,《疯传》把这个行为描述为“消费你的行为剩余”。

    可视化的原则给我们的启发是在做一些产品的营销活动、促销活动的时候,当两个方案并排起来看都不错的时,一定要选那个更容易可视化,更容易消费用户的行为剩余的方案。

    环法自行车赛场上有一个特别著名的自行车选手,叫兰斯·阿姆斯特朗,他的一生很传奇,曾经得了癌症,医生甚至认为他活不下去了,但是他不仅战胜了癌症,而且重回了赛场,成为了一代名将,他的体育精神特别鼓舞人。

    耐克作为赞助商,就想做一个阿姆斯特朗慈公益善基金,募集到资金之后专项去帮助跟他得类似疾病的病人,这样有利于品牌形象和传播,所以想了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比较常见的慈善自行车赛,让很多普通人参与进来,阿姆斯特朗象征性地出席一下,跑完之后就让大家来积极地募捐。

    另一个方案是做一个腕带,腕带跟阿姆斯特朗的故事、形象或者体育精神之类的词汇联系起来,设计成一个产品,然后一美元卖出去,得到钱放到阿姆斯特朗的慈善基金里。

    绝大多数人更认可的第一个方案,因为这个方式更可控,而且好多的慈善机构都是这么做的,而卖腕带很难保证效果,所以NIKE内部都有争议,甚至阿姆斯特朗本人都觉得卖腕带不靠谱。

    果阴差阳错还是了第二个方案,最后卖掉了8500万条腕带,比500万的目标高了不止一个数量级。这个方案最后的效果这么好是因为这是一个可视化的方案。

    组织一场慈善比赛现场很热闹,短期内会获得特别多媒体的曝光,但问题就在于活动结束了,刺激大家继续捐款是非常难的。腕带设计的特别显眼,所以会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兴趣,而且还能做慈善,所以大家也会购买。

    做方案的时候,如果能把可视化原理当成一个思考的维度的时候,效果可能会更好。现在好多企业家已经有这个意识了,很多企业董事长办公室的墙上会挂和领导握手的照片,告诉其他人我们是值得信赖的,这个行为就属于把领导来视察过这件事的行为剩余给消费了。

    而且这招被很多搞非法集资的人都学去了,他们怎么取得的这些普通老百姓的信任呢?其实就是靠的这一招,他们就搞一些活动,然后邀请当地的金融监管部门的领导出席,然后就照片挂到公司的网站上,挂到公司里。单纯的老头、老太太一看领导的照片都在墙上,觉得没有问题就被骗了,这个套路也是一个可视化的思路。

    从可视化这个点能做出一个推论来,为什么慈善永远做不过商业?从规模上来说,商业全球的70亿人都在一个特别大的商业世界里,可是慈善这个圈子就小得多。因素有很多,但是就传播来说,商业信息的传播速度永远比慈善强很多,原因就是慈善没法可视化。

    做好事很难大张旗鼓的宣传,讲多了别人会反感,所以做慈善之后,即便是个非常高调的人也很难自我宣传、自我包装,这就导致慈善通常都是在比较私密化的场景完成的。

    一种理念能不能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去促进它的疯传呢?是可以的,比如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发现大学里的大学生经常酗酒,而且成了风气,几乎所有人都这样,他就去研究为什么所有人都喝得醉醺醺的。

    原来是因为场景的原因导致的,但实际上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喝醉酒,心理学家调研了好多人群,发现大部分人队喝酒还是挺反感的,所以心理学的老师就想了一个办法来解决酗酒的问题。

    他让大伙反对酗酒的情绪可视化了,通过校园的各种媒体,不管是校报、电视台还是BBS,然后去写各种文章、做各种采访,就是去传达一种情绪。学生通过学校的媒体看到了之后,就会觉原来所有人都讨厌喝醉酒,这样就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当然,传递观念不一定就是特别好的解决方案,因为有时候在传递价值观的时候用可视化的方式也会起到一些反面的作用。比如好多禁毒的公益广告主要是拍给青少年看的,因为青少年比较叛逆,有可能去触碰毒品。

    但是有一个经济学家怀疑这种宣传片的作用,他做了一些研究,结果发现这种片子的结果是适得其反的。告诉孩子不要吸毒反而刺激了这帮少年的好奇心,所以最终效果就不好。

    吸毒是个特别私密的事情,如果非要把它放到大众媒体上,把一个私密的行为公开化了之后,它就是会刺激起更多青少年的好奇心。

    我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视剧《中国刑侦一号》,内容是9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特别凶悍的犯罪分子白宝山,本来电视剧想达到的目的是表达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是把作案手法刻画得过于细致了,比如作案之前怎么踩点或者抢了枪之后一定不是把枪立刻拿走,而是等警察、舆论宣传过去风头之后,再把脏款脏物拿回来。

    这一类的细节曝光之后,结果那几年好多犯罪分子都会去模仿这种手法犯罪,所以说电视剧把一个本来很隐密的犯罪手法公开化之后,最后的结果就是起了负面的效果。

    打击盗版的公益广告也是一样的,有些人为了提起公众对于版权保护的紧迫性,他会在打击盗版的公益广告里披露一些数字,作为一个用户,看了广告会觉得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在看盗版,那我更没必要改了,所以保持一个可视化,创造一种公共性并不是对任何事都起作用了。

     创 造 实 用 价 值 

    之前讲过“产品化”,就是不管什么行为都把它包装成对用户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比说做一场发布会明明想卖一个东西,但是却把发布会包装成给用户提供知识,让他在买手机的时候能够辨别高下。

    这是大家都会有的需求,把活动包装成一个解决方案之后,大家更容易接受发布会,这就是产品化的思路,所以创造一种实用价值跟产品化是一个意思。

    在给用户提供实用价值上,比如怎么给用户省钱维度上应该有哪些思考,之前讲过一本《怪诞行为学》,那里面举了好多例子说明人的理性其实并不太靠谱,在创造实用价值、告诉用户怎么才能省钱的时候,实际上可以不给用户让利,只给他创造一种得到了实惠的错觉。

    比如要去一家商店买电视机,电视机是5000块钱,然后这时候你知道距离这家店几公里之外还有一家店,一模一样的电视机卖4990,我相信绝大部分人不会因为便宜十块钱而多跑半小时的路程。

    变换一下场景,如果买闹钟,这家店卖30块钱,然后另外一家店卖20块钱,这时候可能好多人愿意为了省十块钱多跑半小时的路。原因很简单,因为参照物不一样。

    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可是问题是回归到数学上,成本收益比是一模一样的,不管买电视机还是买闹钟就是省十块钱,然后付出的时间成本、路的长度也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这两件事其实没有任何差别。

    但是我们这时候就会不理性认为买闹钟便宜十块钱就值得跑一趟,买电视机便宜十块钱就不值得跑一趟,这就是行为经济学,我们会被参照物误导。

    所以要想产品变得流行,在定价策略上要给客户制造一种能帮他省钱的错觉,置一个特别高的参照系。淘宝双十一好多商品都是刷原价800元,双十一只要200元,双十一之后恢复的价格不是800元,可能恢复到230元。同样的道理,主动地制造了一个对客户有用的价值,帮着客户省钱,然后刺激下单。

    小米发布电饭煲的时候,它对比的产品都是日本松下之类的电饭煲,一般都卖5000~6000元,小米跟他们一对比,客户会觉得太便宜了,简直物美价廉,所以就去买了,而且还会把这个点告诉别人,所以这种策略就促进了产品的风传。

    关于给人省钱这个点,书里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则叫做100规则,意思是让消费者产生省钱错觉的时候可以灵活地掌握维度,在单价比较高的产品上说降价的金额,在单价比较低的产品上说降价的幅度。

    比如5000块钱的笔记本电脑,按优惠的额度来说,直降500元比打九折更让人觉得便宜。15块钱的毛巾,说直降3元就不如直降20%感觉优惠的力度大。

    有人研究发现,产品单价高低的界限大概100美元,所以这条规则就叫做100规则,也就是说商品价格低于100美元的时候最好用降价的幅度去表达,如果商品价格高于100美元的时候,最好用优惠的额度来表示。

     讲 一 个 好 故 事 

    一个好故事能带动一个产品的热销,这个观念大家已经不陌生了,无非就是怎么讲故事更能吸引到别人。

    《疯传》关于怎么制造产品流行的六大因素分别是社交货币、诱因、情绪、公共性、实用价值和故事,这六种方法也是六个维度的思考模型,如果能把它用到工作里是有利于提升我们工作的效果。

    我们跟高手的差距无非就两点,第一点是认知层面的,可以通过跟高手接触去弥补,但是另一个层面的差距是弥补不上的,就是实践层面,高手把很多思维模型应用到实践中不停的刻意练习。

    (搜索路径:先保存至相册,在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疯传:你为啥还在用盗版产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qty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