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人,无论是初谙世事的孩童,还是一二十岁的学生,无论是职场小白还是即将退休的人群,无论居家带娃的奶妈奶爸,还是到处打工的房奴车奴,无一例外,统统压力巨大。为啥成这样了?社会不是超速发展了吗?难道发展错了吗?这是社会发展的初衷吗?
因为所有人都没有了试错的机会。孩童不能出错,因为被告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学生不能出错,因为各种卷铺天盖地;职场中人不能出错,因为为稻粮谋;奶妈奶爸不能出错,因为不想让下一代走自己的老路;房奴车奴不能出错,因为已无退路。没有了试错,人人肩负的压力就变得出奇的大。
活着太难了,以至于我们很多人不清楚为什么而活。用一句时尚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还没有走多远,就忘记了为了什么出发。这个问题很要命,为了什么出发呢?当岁月静好灯红酒绿莺歌燕舞迷惑了耳目,充斥在身旁,我们还来不及停止脚步,生活的困顿立刻就消解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问,于是得出结论,活着没有意义。但是还得不情不愿地继续活下去,多少人坠入醉生梦死的深渊,孤寂、空虚、抑郁、无奈、绝望、愤怒如影随形,纵使有多少玩乐也无法将它们从身体里赶出去。
生活如此艰难,那就想想死吧。传统上,我们中国人公开场合说死的事,总是不太好。鲁迅在一篇文章里讲过一个精彩的故事:一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得不得了。满月时,抱出来给客人看, ——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看来,轻易说死是要挨揍的,说话已然成为人生第一必修技能。这或许就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几千年来未有改变。

未知生,焉知死。自古及今,人们向来重视生,却很少谈及死。但是现在,对于生死的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一位老人得了癌症,医生说霊要60万可以延续老人一年的生命。儿子决定不治了,带着老人到处游玩了两个月,带他去想去的地方,带他看想看的风景,吃他想吃的东西,尽量让他玩个尽兴,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两个月以后,老人安详地走了。我赞同儿子的做法。
电视剧《天道》里,父亲病危,丁元英接到电话后就急忙坐上回家的航班去医院看望父亲。到医院后向大夫了解情况,大夫说根据之前无数临床病例和分析,即使丁元英的父亲救活了也是植物人,然后丁元英想了三秒钟说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怎么做才能让我父亲死!对于让父亲浑身插满管子去延续低质量的生命,丁元英更愿意让父亲体面地有尊严的离开。
史铁生在文章里说,“我(曾经)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那是他遭受命运的打击以后对于生死的追问。我想这样的不幸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还比较纯粹,不像今天,有多少人遭遇了比史铁生所经受过的灾难更甚的灾难。今天的读者幸运的是,可以通过作家的记述,去体会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之情,去领略一个顽强的生命对于命运的不懈抗争。遗憾的是,现在正在经受磨难的人们无法像作家那样把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受分享出来。
人活着就是在修行,也是在渡劫,身不由己的时候多,言不由衷的时候多,随波逐流的时候多,不是不想活成自己,而是不能,或者是不敢。要不然得挨揍不是?还有比挨揍更狠的在等着呢!活在真空里不如活在泥土里,活在半空中不如活在泥土里。尘归尘,土归土,各安其事最好。这样可怜的念想只能是一种奢望,就像汪峰唱的那样“请把我埋在春风里”是一种奢望一样。

网友评论